如何调节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谐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8 30 0

如何调节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谐

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

孩子健康成长,并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然而,在现

代社会中,由于忙碌的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亲子关系可能会受到

一定程度的疏远。为了改善亲子关系,以下是几种实用的方法。

多沟通

沟通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

让孩子感到被关心和重视。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保持耐心和尊重,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仅仅是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同时,父母

也要与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共鸣。

创造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互动和了解。每周安排一次家庭

活动,例如一起做饭、出去散步或者玩游戏等,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

感情。家庭活动可以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让每个人都感到

参与和快乐。

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架起亲子之间的桥梁。父母可以主动去了解孩

子的兴趣,并尝试参与其中。例如,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父母可

以一起听音乐、学乐器或者去音乐会。通过共同的兴趣,亲子关

系可以更加紧密并且有趣。

亲子冲突处理的七大方法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更为紧密的关系之一,但冲突难免会在亲子之间

产生。处理亲子冲突需要耐心和智慧,以下将介绍七个有效的方法,

帮助家长和子女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方法一:积极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解决亲子冲突的基石。家长应积极倾听子女的心声,

给予他们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家长也应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需求。通过坦诚的对话,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找到

解决冲突的方法。

方法二:尊重子女的独立性

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获得自主权和独立性。家长应尊重子女的独

立性,给予他们适当的决策权,并允许他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减少冲突的发

生。

方法三: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家庭中的规则和界限是稳定亲子关系的重要保障。家长应与子女共

同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在必要时设定适当的界限。规则应该公平合理,

并尽可能考虑到子女的需求。当规则被违反时,家长应依照事先设定

的惩罚措施进行处罚,但不可过分严厉,以免引发更大的冲突。

方法四: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2020年至2022年

三年的疫情

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不少改变

不少人出现了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出现的负面情绪?

下面几种方法,不妨来试一下:

做好心理评估

(扫码可进行心理评估:up_arrow:)

有了负面情绪,如何正确应对?

1、倾诉

找信得过的朋友深度交流,时长以30分钟为妙,不到30分钟,很难产生敞开心扉的感觉。如果你有一个好朋友能够听你闲聊30分钟,祝贺你,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

2、呼吸练习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两种。腹式呼吸可以平躺进行,这一方式比胸式呼吸深、速度慢,能有效平衡体内血液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减慢心率,达到消除紧张、缓解焦虑的效果。它还有改善心肺功能和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

此外,腹式呼吸练习还可以有效缓解惊恐障碍、恐惧症、抑郁、肌肉紧张、头痛和疲劳等。

深呼吸时,男性吸气、呼吸一般各5秒左右,女性一般在4秒左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肺活量适当调节。

3、闻香

嗅觉对我们的情绪调节作用是更快的。因为气味经过大脑中枢的杏仁核,会快速产生情绪反应,然后才是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反应。也就是说,嗅觉让我们先有情绪反应后有认知评价,而其他的感知觉是先有评价才有情绪反应。可在家里备一些熏香,让其充满清香的味道,心情不好时,可以闻一闻喜欢的香味,心情也容易好转。

4、“蝴蝶拍”技术

当出现不安、焦虑甚至是恐惧时,“蝴蝶拍”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情绪稳定化技术,也是心理学界常用技术之一。

具体做法:双手交叉在胸前,手轻放在自己对侧的肩膀或上臂,双手交替轻拍肩膀或上臂,左右手各拍一次为一轮,拍打的力度以自己感觉舒服、平静为准,速度可以缓慢一些,一般一次做8-12轮。

5、做自己想做的事

面对压力,行动能够化解压力激素——做自己想做、爱做、能做好事情。每个人的舒适区不一样,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化解方法,跑步、唱歌、跳舞、洗衣服、做家务……只要是自己爱做、想做、愿意做并付诸行动,都会让心情好转。

疫情之下

除了常常遇到上面提到的情绪问题

还会因为特定的场景

比如居家网课的家庭生活

而在亲子相处中

出现新的情绪困惑

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和缓解?

聂苏凡老师为大家解答

孩子在家上网课效率低或者不想上网课;

孩子控制不住沉迷游戏或者没日没夜玩手机;

孩子听不进父母的劝告,落下很多课程和作业;

父母无力管教孩子情绪崩溃后求助心理热线。

解决办法: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在家长和孩子任何一方有情绪的时候沟通,容易产生冲突。在家长心平气和、孩子没有打游戏玩手机的时候好好沟通,听一听孩子希望家长如何协助他好好在家学习,比如上课时间方面的监督和提醒,作业检查和指导,或者一日三餐的照料。

第二,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去思考目前学习不在状态会给返校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困难以及如何面对接下来的考试。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共同探讨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听听孩子有什么样的打算和想法。

在家上网课,学不进去,家里很吵;

整天呆在家里很无聊,不想跟父母讲话;

在家还要被要求做这做那;

没有在学校上课效果好,非常担心回学校考试会失利;

持续焦虑。

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网课学习,大家的进度是一样的,虽然老师不能当面监督我们,但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机会培养自己的自律,这正是学会学习所需的必备能力。

其次我们的家长给我们提供了各种资源,比如一日三餐,舒适的学习环境,一直支持着我们,而且在家上网课,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机会。当然出现矛盾也是难免的,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互相倾听苦恼,互相扶持,在充分表达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的同时,也积极理解支持父母、家人,通过恰当的方式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更后在家上网课也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比如我们要保持一个相对固定健康的作息时间规律,这样我们白天才有精神听课,也要为自己创建一个不受打扰、只专注学习的书桌空间,这样我们一坐下来就可以受到积极暗示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家长与孩子之间

如何做好亲子沟通?

快来看看下面几个视频

亲子沟通,让接纳成为沟通的桥梁

焦虑、不安?亲子关系变差?这样做拥有轻松好心情→

亲子沟通,在互动中感受

焦虑、不安?亲子关系变差?这样做拥有轻松好心情→

亲子沟通,让孩子的亮点“滋养”亲子关系

焦虑、不安?亲子关系变差?这样做拥有轻松好心情→

如有需要

可拨打以下公益心理援助热线

:down_arrow::down_arrow::down_arrow:

24小时心理热线电话

公共卫生公益热线:12320转5

青少年心理热线:12355

公益心理热线电话

华南师范“心晴热线”

以上情绪调节方法

你都get到了吗?

让我们一起行动

做好自己心理健康的责任人

编辑 | 许小卷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

| 区卫生健康局、

广州海珠教育

海珠德育、广州团校

亲情是宝贵的人际关系之一,但是在亲子关系中,有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去调节亲子关系,让这种关系更加和谐且持续。本文将从言语沟通、行为表现、心理调节这几个角度详细探讨调节亲子关系的方法。

调节亲子关系的方法

一、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是我们日常互动的主要方式,这也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基础。但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可能会受到情绪上的困扰,言语不当反而加剧了亲子关系的矛盾。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优化言语沟通:

1、 学会倾听。与孩子简单交流起来时,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表情和语气,不要一味地嘈杂着自己的话。我们要理解和接受孩子所表达的意思,克制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孩子的需求。

2、 用肯定型的话语。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总是会使用否定性的话语,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或受到批评。正确的方法是用肯定型的话语加强孩子的信心和自尊,让孩子感到被父母所理解和支持。

3、 不要打断孩子。孩子可能会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家长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或被低估。需要有耐心听孩子把自己的事情说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二、行为表现

家长的行为表现是对孩子影响更大的因素之一,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成长。以下是几个行为展示方面的方法:

1、 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年长的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2、 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非常重要。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情况,询问孩子的学校生活和日常活动,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关心和关怀。

3、 坚持相关规定。为了让教育更加有条理和规范化,一些家长会制定一些家规,但是一些家长缺乏执行力。不管这种规定有多么严格、具体或者非常宽松,都应该秉承严肃和一致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遵守规定。

三、心理调节

亲子关系矛盾时,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来解决问题。以下是几个心理调节方面的方法:

1、 尊重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有特殊的需求或倾诉自己的烦恼时,家长应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话语,不要把孩子的烦恼视为无意义。可以给孩子留出时间,让孩子放松心情,消除内心的烦闷和矛盾。

2、 推动互动。父母应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可以一起去旅游,或者做一些手工活动,这可以让孩子更加地体会到家庭的感情,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解决一些长时间以来的矛盾。

3、 寻求专家帮助。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甚至通过上述方法无法解决,还可以找专注心理专家进行帮助,寻求更科学地解决方案。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刘泓杉 羿 聪 陈淳琳 魏 军

:为探究家长教育焦虑对其学业沟通及心理控制的影响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对268名北京门头沟区初一与高一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两轮问卷追踪调查(间隔时间四个月)。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家长教育焦虑正向预测其四个月后的心理控制行为;亲子关系调节了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当亲子关系较差时,家长教育焦虑水平越高,四个月后家长的学业沟通行为越多;但亲子关系较好时,家长教育焦虑与学业沟通行为无显著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缓冲家长教育焦虑对消极教养行为的消极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营造相互支持、信任的亲子关系氛围。

关键词:家长教育焦虑 家长学业沟通 心理控制 亲子关系

羿聪/清安康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陈淳琳/清安康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魏军(通讯作者)/清安康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家庭与儿童发展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一直强调家庭教养对儿童发展、父母发展以及家庭功能的重要性。[1][2]然而,对于家庭教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和拓展。Darling和Steinberg的教养整合模型(Integrative Model of Parenting)指出,家长在特定教养领域内的参与行为和参与方式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养类型,共同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家长的参与行为主要体现在子女的教育领域。[3]作为教育参与的主要类型,家长与子女的学业沟通行为能够促进其学业适应。[4]家长的教育参与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同样与其参与的方式紧密相关。比如,中学生家长以低心理控制的方式参与子女的学业,可以减少子女的消极情绪。[5]由此可见,关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沟通行为和心理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长教育焦虑与学业沟通行为

(二)家长教育焦虑与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指家长通过引发内疚感、撤回关爱、施加权威等方式侵入子女的内心世界,使子女按照家长主张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活动,从而达到情感控制的目的。[20]基于Belsky的教养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of Parenting),家长的教养方式受到家长心理资源、子女特征、压力与支持情境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家长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与其教养方式直接关联。以往研究表明,家长的特质焦虑正向预测其消极教养行为与方式,体现在行为监视、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21][22][23]桑文华针对国内高考学生家长的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焦虑水平与家长对子女的控制水平显著正向关联。[24]而家长在其他特定领域的焦虑也和其控制型的教养方式相关联。例如,研究者发现,西方家长对数学的焦虑正向预测了其控制型的教养方式。[25]其次,子女的表现对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具有一定影响。有研究指出,对于国内家长来说,子女学业成绩差时,家长的心理控制方式会相对更多。[26]当子女成绩差时,家长的教育期望偏差增大,教育焦虑水平也会增加,可能导致更多心理控制行为。[27]由此可以推测,家长对子女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的焦虑与其心理控制正向关联。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焦虑越多,其心理控制越多,但这一推断尚未得到研究证实。

(三)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亲子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成分。Seginer在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父母教育参与的生态系统模型,将父母教育参与及其相关因素分为4个次系统:基于家庭的参与(微观系统)、基于学校的参与(中间系统)、影响父母参与的外部背景(外系统)、影响父母参与的种族和社会文化背景(宏观系统)。[28]微观系统主要指与教育相关的家庭氛围,而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内部的情感联结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Belsky的教养过程模型同样指出了亲子关系与家庭支持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当家庭内支持越多、氛围越好时,父母的控制型教养方式越少。这表明亲子关系质量的高低与父母教育参与和教养方式有明显关联。以往研究指出,亲子关系越好,父母的学业参与行为越多,心理控制越少。[29]此外,亲子关系质量与父母的消极情绪表达(如敌意、悲伤等)负向关联[3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较好的亲子关系质量能缓和父母的消极情绪,降低教育焦虑水平,而较差的亲子关系质量会加剧父母的消极情绪,增强父母的教育焦虑。因此,在亲子关系处于不同水平时,家长的教育焦虑水平可能不同,其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水平也可能不同,家长教育焦虑对其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的影响也可能不同。由此,亲子关系可能调节家长教育焦虑与其学业参与、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当亲子关系较差时,家长与子女之间信任不足,家庭内部支持较少,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无法得到缓解,促使家长更多参与到子女的学业中去,并更多使用心理控制的方式来使子女努力学习。当亲子关系较好时,家庭内部的信任与支持会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由焦虑所引发的学业沟通可能会减少、心理控制的水平会更低。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借助两轮问卷追踪调查,我们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旨在探究家长的教育焦虑与其学业沟通、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郊某所中学初一和高一年级的268名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均处于对新学段的适应过程中,其家长的教育焦虑情况具有一定相似性,且学业负担相对不如其他年级繁重,选择这两个年级学生和家长进行追踪调查有利于减少样本流失。

(二)研究工具

1、家长教育焦虑量表

2、亲子关系量表

3、学业沟通量表

4、心理控制量表

5、人口学变量

(三)研究程序与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专注人员。采用委托班发放线上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的指导语中说明测试目的并作出保密承诺。两次测试分别于2022年1月和5月实施,两次施测程序相同。

相比于线性回归方程,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还可一定程度排除自变量和因变量所含测量误差,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44]为进一步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统计检验力,本研究采用径分析法进行分析,主要使用SPSS24.0和Mplus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轮测量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个,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33.32%,小于40%的临界标准。第二轮测量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4个,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31.5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三)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的预测效应

(四)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五)补充分析

在图1所示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控制了家长学业沟通从T1到T2的自回归效应,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补充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T1学业沟通对T2学业沟通的自回归效应后,家长教育焦虑、亲子关系以及这二者的交互项对T2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的预测效应与原模型基本一致。仅T1亲子关系对T2学业沟通的预测效应变得不显著,β=0.06、p>0.05、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本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四、讨论

为了探究家长的教育焦虑与学业沟通、心理控制的关联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借助两轮问卷追踪调查,发现家长教育焦虑总体上虽不能预测其学业沟通行为,但能预测其心理控制行为。亲子关系总体上可以预测家长的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行为。此外,亲子关系质量负向调节了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本研究的发现对于促进家长的积极教养行为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教育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其四个月后的心理控制水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5][46]教育焦虑伴随着压力与紧张,这会使得家长更多采用控制型教养方式。[47]子女的学业成功是国内家长重要的社会化目标和教育期望。[48]在教育焦虑驱使下,为更小化子女学业失败的风险,家长会更多尝试采用控制子女的想法、感受与行为的方式促使子女努力学习,即施加心理控制。此外,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家长教育焦虑无法预测其四个月后的学业沟通行为,反映出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沟通行为不仅取决于其对子女学业状况的关心和焦虑程度,还受到教育焦虑和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

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质量负向调节了家长教育焦虑对其四个月后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具体表现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正向预测效应仅在亲子关系不好的条件下显著,亲子关系良好时,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不显著。亲子关系不好时,由于缺少亲子间的沟通和信任,家长在担忧子女学业上出现问题时,会显著增加学业沟通行为以督促子女学习。而亲子关系良好时,即使外部因素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在亲子间信任和支持的缓冲作用下,家长的学业沟通行为可能会保持稳定。

但亲子关系未能显著调节家长教育焦虑对四个月后心理控制的预测效应。无论亲子关系质量高低,家长教育焦虑水平越高,其心理控制行为越多。国内传统教养观念历来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权威和控制,父母在与子女互动时多采取控制的方式,表现出较高的心理控制水平。[49][50]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中,出于对子女学业和教育的关心与爱,父母在参与子女学业的过程中可能会无形中干涉子女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而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由于亲子间缺乏信任基础,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则会使父母采用入侵的方式参与到子女学业中,如直接替孩子做决策,严厉斥责孩子、管教孩子。尽管调节作用不显著,但亲子关系仍能负向预测家长的心理控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良好亲子关系的缓和与保护作用。[51]在当下教育焦虑盛行的时代,要预防或改善家长的消极教养方式、消除教育焦虑情绪的困扰,家长应该多关注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增加亲子间的交流、沟通与信任,营造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

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研究结果启示,中学生家长及学校要重视家长教育焦虑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预防和缓解家长的过度焦虑,可从以下两点入手解决:,家校社协同合作,构建“减负共同体”,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在学校及社会场域内,学校和社会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现实意义。学校与社区在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工作时,可通过专家讲座、培训课程等活动,引导父母更新教养子女的观念与方式,减少由不科学教育观念(如片面关注学业成绩)带来的焦虑情绪,并且有意识觉察对子女教育焦虑的情况,习得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第二,构建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设家庭教育“缓冲带”。良好、温暖的亲子关系可以作为亲子双方面临压力时的一种保护因素,避免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采取心理控制的方式强迫子女努力达到自己的教育期望,同时也有助于维持亲子间稳定持续的学业沟通。亲子关系构建需要亲子双方长期、持续的建设和维护。学校和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加强家长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帮助家长习得针对中学生子女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多采取自主支持的方式与子女互动,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LIU S,ZHANG D,WANG X,et al。A network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arenting: Linking coparenting,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rearing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2(4):786-800、

[12] 罗阳,刘雨航。“双减”中的父母教育焦虑:表征、原因及其应对[J]。教育与经济,2022(5):67-73、

[22] FRANCIS S E,MANLEY S。Parental beliefs about

anxiety as a mediator of parental overcontrol and adolescent anxiety[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22(10):2885-2902、

[26][45] WANG Q,CHAN H W,LIN L。Antecedents of Chinese parents’ autonomy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the interplay between parents’ self-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adolescents’ schoo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2(11):1442-1454、

[30] 左志宏,杜雨茜.3~6岁幼儿父母家庭情绪表达与亲子关系的关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9):86-91、

[31] Wothke W。Longitudinal and multigroup modeling with missing data[M]//Little T D,Schnabel K U,Baumert J。Modeling longitudinal and multilevel data:Practical issues,applied approaches,and specific examples。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00:205-224、

[39] CHAO R K。The parenting of immigrant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2):233-248、

[40] CHEUNGCSS,POMERANTZEM。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academic andemotional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2011(3):932-950、

[41] KERR M, STATTIN H。What parents know,how they know it,and several forms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further supportforareinterpretationof monitoring[J]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366- 380、

[43][48][49] NG F F Y,POMERANTZ E M, DENG C。Why are Chinese mothers more controlling than American mothers?“Mychildis my reportcard”[J]。 Child development,2014(1):355-369、

[44] 程开明。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10):22-25、

(责任编辑:李育倩)

以上关于“调节亲子关系的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调节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谐

老婆与女儿仿佛是天生的冤家,一会儿好的像一个人似得,一会儿闹起矛盾来不共在天,弄的我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老婆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一直很高,女儿上幼儿园时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不到6岁就能认识500个汉字,能进行无障碍阅读,一直在做逻辑狗,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但是她们母女关系一直很紧张,老婆不允许女儿有一丝差错,可以用苛刻来形容,虽然孩子已经挺优秀了,可是在老婆眼里还是一无是处。但是每次我带女儿参加各项比赛或者活动,女儿都发挥的很出色。

后来在我的要求下,女儿不足6岁就上学了,是他们年级更小的学生。因为是从幼儿园中班直接上学,汉语拼音和算术几乎没系统学习过,女儿在一年级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全年级倒数。因为人小手慢,女儿做作业、考试等等都比同龄人慢很多,学习也比较吃力,一直属于困难生。老婆无法接受,想尽办法帮助孩子提高,孩子也很辛苦。从这时起,老婆孩子渐渐对立起来,可以说讲不了几句话就会吵起来。老婆的性子比较烈,逐渐动起手来,下手越来越重,每次打完孩子都很后悔,可是每次都控制不住。今年有一次我出差不在家,还是因为学习方面的事,老婆居然把孩子打得眼底出血,为这事我俩好悬没离婚。

当时我还没有学佛,一直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不喝酒、打牌、出去乱搞,基本下班就回家。老婆也是文化人,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我俩家祖上都是本分人,口碑一直都很好。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佛经,了解到我俩夫妻感情和亲子关系之所以这么紧张,可能与之前打掉过两个孩子有关。

从那时起,我只要闲下来就查阅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网站,研读上面的故事。慢慢的我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对自己前半生的行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虽然我生活作风没有问题,可是在上的时候就开始观看一些爱情动作片,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在看,甚至还珍藏了一些“经典”影片。现在我才知道,虽然我没有与老婆之外的第二个女人发生过关系,但是观看这些影片及文字、图片就犯了邪淫。于是我将多年来下载、珍藏的视频等等全部销毁,相关网站统统清除干净,要求自己今后绝不再看。

关于堕胎,罪业就更大了。为此我在网上结缘了几部地藏经和金刚经以及抄经文本,要超度两个被我打掉的孩子。我是先开始读诵金刚经的,然后开始读诵地藏经。金刚经我能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读完,地藏经刚开始需要近两个小时,现在我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读完。每次读完经书后我就回向给两位孩子,在地藏菩萨像前深深忏悔,恳请菩萨超度他们。我做这些事都是背着家人,等他们睡着后偷偷做的。

当我读到第八遍地藏经时,孩子学习态度有了很大变化,对老婆和我的要求不再抵触,而且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现在能在班上名列中等偏上。从开始到现在,这段时间大概有一个月吧,因为我比较懒散,不是每天都能坚持读诵,晚上时间充足的话读地藏经,时间紧的话读金刚经,没时间的话读几遍心经。我已经抄完了金刚经,地藏经已经抄完品了。

昨天当和老婆谈起孩子的变化,我告诉老婆这一个月来我的所作所为,没想到老婆十分认同,支持我继续做下去。

我很开心,现在我的家庭和睦,夫妻关系融洽,孩子懂事听话,这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我许下心愿,要为两位被打掉的孩子读满49遍地藏经,超度他们早生极乐世界。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2024年考研312心理学综合新增知识点共有49个,包括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可塑性等内容。

新增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还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

2、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迅速发展原因:实际生活的需求和邻近学科的发展。

(1)普通心理学:基础和入门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更一般的规律、理论问题和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活动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发展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7)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培训和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

(8)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大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家庭等。

新增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个德国人共同创立了科学心理学:

2、费希纳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3、艾宾浩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新增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20世纪30年代后,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融合的新局面,二战以后,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以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各个领域。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①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②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③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研究问题:脑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和脑成像等。

2、行为主义研究

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刺激-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知地图、程序学习系统、行为治疗等,还推动了生物反馈技术的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6、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新增4: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可塑性

(1)神经系统更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

(2)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存在细胞突触的消除;

(3)身体发育和经验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

(4)学习训练也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

新增5: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往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实质接近放电的阀限(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阀限(抑制性突触处)。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传递的主要方式。

新增6:神经网络学说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复杂认识活动的神经基础。

新增7:无意识的含义

又称为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新增8: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其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即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对一类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新增9:意识的其他状态

意识的状态分为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2、可控制性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更清晰,更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例如,你现在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你能意识到你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了,你不需要费很大的努力,不用有意识地注意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字。

3、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傲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例如,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电视剧,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至于老师讲课的内容,则一个字都没听到。

4、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是意识的第四个状态。

新增10:记忆策略

(1)回忆和再认。

(2)记忆恢复:学习某一材料后立即回忆比间隔一段时间(一两天甚至七天)再回忆的保存量低。

(3)舌尖现象:看到考题,明明知道答案,因为紧张,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

(4)迁移。

(5)重学节省法(艾宾浩斯)。

新增11:推理的理论

1、推理:指从若干已知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借助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逻辑学家把推理分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2、命题:一面是A的卡片背面一定是数字7、(找出可以证明命题是错误的卡片)

(1)形式规则理论:演绎推理依赖于推理的形式规则,是一种类似于逻辑证明的语法过程。

(2)心理模型理论:演绎推理类似于搜寻反例的语义过程。

关系推理的研究:两维空间推理的问题,即物体之间不仅有左右关系,还有前后关系。

单一分布问题、伴有效回答的多分布问题、伴无效回答的多分布问题;

新增12:决策

1、决策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

(2)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①确定性决策:是指事件在正常状态下发展,人们依据对相应因素及其运行规律的完全掌握所作的决策。这个有关未来事件的决策所依据的自然状态,都是肯定明确的,所以这个决策属于确定型决策。

②不确定性决策:就是在人们不仅无法准确确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而且也无法了解到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不少重大的战略决策,或是目前尚无法运用定量方支处理的决策,都是属于这类决策。

③风险性决策:又称统计型决策,这是人们虽无法准确预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但却可以根据统计资料取得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

2、决策的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决策者有完全理性能力,追求个人利益更大化。

(2)行为决策理论: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到选择过程。

(3)决策过程的研究

①期望效用理论: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

②前景理论:获得时“风险规避”,损失时“风险偏好”;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3、决策过程中的启发法策略

(1)代表性启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2)易得性启法: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更初的评估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更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语言是按照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下面可分为短语、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次。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更小语音单位。语素是语言中更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更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新增14:口语的理解和产生

1、含义: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口头言语的感知效果一般采用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来测量,研究仪器一般运用语图仪(可以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对话语言是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情境性的、简略的、对话双方直接交流的反应性语言。

2、影响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音位恢复效应:单词音位缺损的情况下,被试根据上下文能将词义猜出的现象);句法与语义的作用。

1、含义: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做出正确判断和分辨,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书面语言具有随意性、开展性与计划性。内部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2、影响因素:视知觉广度、知识经验、阅读技能形成等。

新增16:双语的加工

情绪的维度是说情绪所具有的特性,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这些特性的变化都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状态,例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提高人的活力)和减力(降低人的活力)的两极;

(2)激动度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

(3)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1、情绪智力

是指对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并通过这些心理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包含了情绪识别、情绪管理和情绪应用的能力,所以情绪智力也称为情商。

2、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1)情绪调节的类型

①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②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修正主要指对负性情绪的调整和修正,维持主要指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增强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③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调整注意以及改变认知策略等。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等。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或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④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相反,当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1)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①生理调节。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模式。

②情绪体验调节。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③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通常有两种调节方式: 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呈现适当的情绪交流。

④认知调节。良好的认知调节包含以下步骤: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做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目标;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将调节付诸实践。

⑤人际调节。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

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更基本的心理条件,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了智力发展的水平。

新增20:智力的测量

1、三种量表

比奈-西蒙量表(世界上个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1)比奈-西蒙量表的设计目的:定量测量智力水平;

(2)WAIS-R包括词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①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可以测出总的智商,还可以分别计算出语词智商和操作智商,克服

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量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的局限;

②应用广泛;

③开始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指个体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总体得分相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

(4)离差智商的公式意义:可以知道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新增21: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因而是先天的,稳定的,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环境条件和重大生活事件都会对气质带来影响,只是这种改变比较难,而且改变的幅度也不会太大;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气质影响一个人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对环境的适应和心理健康。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更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3)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4)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新增22: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者主张人们思考,计划,感知和信念,都是学习中重要的部分,并且对于思想的研究必须基于这些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行为主义过分的关注对于动物而言重要的学习元素,比如强化,但对于人类特有的研究则远远不够,比如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

1、多拉德和米勒的社会学习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奖励惩罚以及学习的效果就是使习惯级在排序,例如如果你在跳舞的时候得到奖励这个行为以后就更可能会出现,如果你在读书时受到惩罚,那么读书的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与经典行为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斯金纳认为学习改变了行为,多拉德和米勒则认为学习改变了一个不可观察的心理事迹的,排序也就是习惯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承认行为并没有发生改变。

(1)动机及内驱力

需要会产生心理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有当它被减弱的时候,人们才会感觉良好快乐源于产生内驱力的需要得到满足。

人们有两种很重要的内驱力,基本驱力和衍生驱力。基本驱力包括食物,水,生理舒适,避免生理疼痛,性满足等需要所引起的驱力。衍生驱力包括爱情,繁衍,金钱以及权利也包括一些避免恐惧和耻辱的消极驱力。

(2)挫败感及攻击性

(3)心理冲突

例如:一个学生报名参加了周日的蹦极,他花了钱而且是自愿报名的,随着蹦极的日子越来越近,他变得越来越紧张,他就好像在去与不去之间做着生死的徘徊。

①驱力强度的提高,可以增加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的趋势。

②当存在两个相互镜中的反应时,强度较大的反应更终会胜出。

③离目标越近时,接近一个经济目标的趋势会有所增加。

④离目标越近时回避一个消极目标的趋势也会有所增加。

⑤更重要的是趋势四比趋势三更显著,这是因为随着一个消极的目标越来越近,远离它的趋势就变得越来越强,而且它比接近一个积极目标的趋势变化的更快,用术语来说回避的倾斜轻度,要大于接近的倾斜轻度。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强调,效能预期是干预治疗中的关键目标,班杜拉认为如果你在你能完成的事情和自己实际完成的事情两者之间达到了平衡,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的理性和谐。同时效能感也能够创造真实的能力使人克服对蛇恐惧的例子中,通过劝说使他相信他能触摸蛇,更终她就真的敢触摸了,因此治疗的目标不应该是触摸式的行为,而是来访者对自己有能力克服对蛇恐惧的信念。

研究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提高动机,而且能提高行为表现。提高效能预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巴布拉的心理治疗的模型中,他采用了很多策略以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一些言语的鼓励以及榜样作用。

(2)观察学习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每天都看到因为暴力受到奖励的影片,日后还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3)交互决定论

阐述了人们是如何塑造其周围环境的。行为主义传统的观点,都把强化以及环境视为作用于人们的影响因素,而人们本身却是很被动的,单独来则指出这个观点规矩简单,人们并不仅仅被放置于环境当中,很多情形下人们都在主动选择影响环境。

交互决定论的第2个论点是,你生活的环境会因为你的存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交互决定论的第3个论点是更重要的班多拉与行为主义更大的不同就是他强调自我系统的发展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独立于环境。

在交互决定论中自我系统与环境的作用顺序,就如同环境影响自我,自我又影响环境,但是哪个过程是先产生的呢,班图拉的回答非常明确也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那就是环境。班杜拉阐述了行为是如何塑造环境的,即使你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小,但还是会有,因此你所做的事情的起因并不仅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或者是主观思想中,而是源于这两者的交互作用。

新增23:人格的测量

一、两种人格测验

1、自陈测验

自陈测验,又称客观测验、自陈人格量表,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其理论更初来自于特质流派。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适用年龄:16岁以上。

形式:卡片式、手册式、录音带形式及各种简略式(题目少于399个)、计算机施测方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个。

计分方式:MMPI的常模采用T分数。

编制方法:经验效标法。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问卷类型: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

编制方法:效标分析法。

量表组成: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精神质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

施测方式:16PF属于团体施测的量表,当然也可以个别施测。

编制方法:因素分析法。

(4)NEO人格问卷

NEO人格问卷(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NEO—PI)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P、 T、 Costa)和麦克雷(R、 R、 McCra)根据人格的“大五”结构理论编制的人格五因素问卷。测量了五个大的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适应性和责任性。一共有240个题目,每个题目描述一种行为,受测者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同意这些行为。

(5)评价

优点:

①自陈式量表多数信效度较高,便于推广,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人格测验形式;

②施测操作简单易行,一般是让人们对有关自己的问题做出回答的纸笔测验,相对简单的计分程序使测验者能得出一个或一组可以在某一特质连续体上与其他人做比较的分数,可以群体施测甚至在线施测;

③对施测者要求不高,可以快速地、由未经充分培训的人来实施;

④计分和结果解释比较容易和客观,研究者一般计算互相匹配的题目分数,或全部题目的总分,与常模分数相比即可得大致结果。

缺点:

①伪装,自陈式测验中,受测者容易故意提供误导信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②敷衍与捣乱,受测者随机做出选择,或者只是粗略浏览一下问题就做出选择,更甚者有时轻率地或故意地报告错误信息。

③反应倾向——社会赞许性,指人们想展现自己受人赞许的一面,在自陈式测验中,受测者由于高赞许性的影响,可能出现故意修改答案的情况。

2、投射测验

精神分析治疗师和研究者怎样才能测量到无意识的内容呢?解决方法是避免直接报告。对此,我们可以使用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则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他的人格结构。

(1)罗夏(Hermann Rorschach)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的。这些测验图片以一定顺序排列,其中5张为黑白图片(1、4、5、6、7),墨迹深浅不一,2张(2、3)主要是黑白图片,加了红色斑点,3张(8、9、10)为彩色图片。这10张图片都是对称图形,且毫无意义。受测者根据指导语描述他们在墨迹中看到的东西,可以自由地根据墨迹的任何一个部分做出回答,可以对一张卡片做出几种反应。

(2)主题统觉测验

(3)画人测验

(4)评价

优点:

①投射测验的反应结果没有明显的正确错误之分,可有效降低受测者防御心理,防止社会赞许性的结果出现,得到更真实的来访者心理;

②对受测者要求较低,测验内容多以图、画为主,可以有效的避免来访者因为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等造成的理解差异,具有文化公平性,可以在跨文化研究中进行广泛应用;

③投射测验内容结合来访者的描述能够有效的了解来访者的认知观点等,对来访者的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缺点:

①投射测验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流派,该流派内容对于人的解释总是趋向于潜意识,受到其他流派的质疑;

③相比自陈式测验,投射测验没有建立自己的常模,参照标准很难确定,测验结果很难解释,这就制约了测验的客观性,导致科学性的降低;

④对或解读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测试者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但仍避免不了在内容解释时造成的偏差;

⑤施测内容与来访者当下心境联系紧密,结果解释时容易受到来访者当时心情的影响,因此需要了解来访者的其他信息,结合其他技术,如结合访谈、观察等技术使用。

新增24:国内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国内人人际关系是指国内人在社会交往中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以互惠、亲密、尊重为核心,具有互通有无、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特点,是国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方式。

1、互惠性

2、、亲密性

3、、尊重性

国内人人际关系还表现出尊重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基于国内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内文化中,尊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它涵盖了对长辈、同辈和晚辈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等方面。国内人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非常强的尊重性,他们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习惯和文化背景,不会轻易侮辱他人或威胁他人。

4、群体性

国内人人际关系还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国内人在交往中往往会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体的利益。在国内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认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更大的利益。因此,在国内式人际关系中,人们会尽力维护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新增25:顺从

(1)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向他人提出种种要求,希望他人顺从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我们自己也经常顺从他人的意愿。因此,顺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主要原因有:维护群体一致;希望被人喜欢,维护既有关系等。

(2)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要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3)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与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

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

新增2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内涵: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基本的方法。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目的明确、选择适合对象、制订周密计划、做好记录。根据需要可采取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的时间记录法,也可采用事件记录法等。记录要准确,不能概括地记,更忌讳用观察者的想法和语言“转译”儿童的言语、猜测儿童的行为表现。有关的内容不要漏记。更好同时采用录音和录像。更好由两人同时记录,以便考察记录的信度。观察时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更好设观察,通过单向玻璃并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观察。

(2)优点:是所得材料比较客观、真实,因为是在自然生活和活动条件下进行观察,所以对言语表达和行为操作有困难者较为适宜,如婴幼儿、弱智儿童或其他心理障碍者。

(3)缺点:是不容易控制条件,有时可能观察不到所要求的行为,也不易深入到内部过程,有时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可能出自于偶然。

(4)分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①直接观察:由研究者直接观察受试者的外部行为,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又可分为自然观察(现场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形式。

②间接观察:研究者不必直接见到被试者,而是通过某种媒介了解被试者,以取得心理发展资料的观察法可以统称为间接观察法。例如,分析儿童的作业及年幼儿童的图画、年长儿童的学科成绩等。

2、实验法

(1)内涵: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一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一般实验法需设实验组和控制组,以进行比较。

(2)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可主动掌握进程。

(3)缺点:由于处于人为环境中,被试又知道自己在做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4)分类:通常分为实验实验和自然实验。

①实验实验:是在具有专门设备的实验中进行的。这种实验条件控制严密,且可以重复。这种方法,一般偏于应用在生理机制和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研究。对幼小儿童曾有过条件反射法、眼动法和去习惯化法等需要特别记录反应的方法。

②自然实验:是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或教育条件下进行的。研究中只要求改变或控制必要的自变量因素,其他条件都保持现实的环境条件。实际上,这是一种控制观察法。它具有实验实验和观察法的一些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其局限性在于现场背景难以把握,样本的代表性不易控制。

3、访谈法

(1)内涵: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2)优点:是便于交谈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遵循特定的目的,按计划深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3)缺点:是访谈效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谈结果不易量化等。

(4)分类:访谈法有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前者谈话的内容、过程都设计好统一的要求和结构,后者则不需要。居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也称为半结构访谈。为了更好地发挥访谈法的特殊作用,访谈者必须事先作好周密的计划,保持现场的和谐氛围以利沟通,掌握因势利导的交谈技巧、善于设问和追问,灵活全面地作好记录等。

4、临床法

(1)内涵:是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2)一般做法为: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新增27:进化发展理论

进化发展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新视角,是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原理,尤其是自然选择的原则来解释人类发展的一种理论模型、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

(1)人类青少年期的延长对大脑进化和发展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进化促进了个体发生发育的多样性;

(3)人类的能力既具有领域特殊性也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

(4)发展模式是人类在适应地域环境的过程中逐步进化发展的结果,是进化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5)为了适应当时的进化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许多与交配和抚养后代有关的行为模式和认知特点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

进化发展心理学主张采用来自不同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经过进化形成的行为模式与认知特点、这些研究方法既包括早期进化观中的自然观察法,跨文化研究法和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法,也包括收集多领域的当代资料,比较生物和人类种族的发展历史,设计进化实验等方法。

新增28:新生儿反射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新生儿更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

(1)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防御反射(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等;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更原始的基础。

新增29:婴儿记忆与思维的发展

1、婴儿记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记忆。

2、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

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系统开始发展。

新增30:幼儿注意的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新增31: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

1、亲子关系

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已经不再被视为单向社会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交互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会给父母带来社会化影响,就像父母使他们社会化一样。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在朝着更加平等和互动的方向变化,并且他们认为父母的权威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与父母的交往越来越牵涉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整洁、外出和回家的时间、听音乐时的音量等,在青少年开始渴望获得更多的平等时,他们也越来越挑战父母的控制。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越来越喜欢和同伴在一起,而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一般而言,父母和同伴的影响是互相补充的,都为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作着准备。儿童期的家庭关系为青春期的同伴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基础。同伴往往会相互模仿和强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及价值观。

(2)青少年的友谊

①亲密,是青少年友谊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个人秘密思想的表白或。

②忠诚,与学龄儿童相比,青少年更看重忠诚。在谈到自己要好的朋友时,青少年常常提到的是,当和其他人一起时,朋友支持的是自己。

此外,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很挑剔的,这可能是由于其增长了的社会认知技能所致,他们可以对谁会喜欢他们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

新增32: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

1、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喜怒无常、易怒等现象。

(2)自我认同的探索: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以及未来产生一定的困惑,需要经历一段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

(3)社会适应压力:随着青少年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这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2、青少年时期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型问题行为:如抑郁、焦虑、自闭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社交活动的回避等。

(2)外向型问题行为:如攻击性、反社会行为、行为障碍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对他人或环境的破坏、挑衅、反抗等。

(3)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过度依赖某种物质或行为,以致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健康。

新增33:成年期个人心理的社会性发展

1、成年早期(20-40岁)

心理上独立于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意识到自身的个人生活史和时间限制,整合性体验(同性恋或异性恋),发展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是否生育孩子,生育孩子以及个体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之间建立成人的关系,获得职业技能,选择一份职业,使用金钱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适应伦理和精神上的价值观。

2、成年中期(40-60岁)

3、成年晚期(60岁以上)

维持身体健康,适应身体的衰弱或永久性的损伤,随心所欲的支配时间,适应伴侣或朋友的逝去,保持以现在或未来为导向,不沉迷于过往,建立新的情感纽带,与子孙关系的逆转(由照顾者变为被照顾者),寻求和维持社会联系,继续进行有意义的工作或娱乐,为自己或他人明智的使用财务资源,适应退休并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新增34:听觉掩蔽实验

1、纯音掩蔽

是以某个定额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而且掩蔽音越强,它的影响范围也越大,能掩蔽更多种频率的声音。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影响更大。低频对核心效果大于核心对低频的掩蔽。

2、噪音掩蔽

在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噪音的掩蔽作用。掩蔽声增加10分贝,掩蔽阈也增加10分贝左右,低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差异较大。高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相差不大。

新增35: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1、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将客体的诸多特征进行捆绑,从而形成对客体的准确认识。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客体的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而在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综上,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分别是在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进行行的。

2、错觉性结合实验

在被试不注意的情况下,向被试呈现一张卡片,卡片的两侧分别是一个数字,而中间是三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被试先报告两侧的数字(作业)、再报告中间三个字母的颜色和位置。结果发现:作业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作业,并且在第二作业中出现了字母的颜色和位置的错误结合。这说明在前注意阶段,客体的单个特征是被独立编码(平行加工)的,从而导致在特征整合阶段中对客体特征的错误性整合。

新增36:注意网络测验

Posner等人(2002,2014)首次将注意网络细分为警觉(Alerting)、定向(Orienting)和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三个子网络。注意的这三个网络体现了个体获得并维持对某一类型信息或目标的警觉状态、对外部有用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以及处理冲突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Westlye, Grydeland, Walhovd, & Fjell, 2011)。 注意的这三个成分,可以通过 Fan 等人(2002、 2009)开发出的注意网络效率测验(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 来测量。 ANT 被大量研究者使用,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不同注意网络效率的工具 (Macleod et al、, 2010)。

采用 Fan 等人(2002)开发的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实验范式。该范式能够有效测量注意网络三个核心成分(警觉、定向和执行功能)的效率 (Fan et al、,2009; Westlye, Grydeland, Walhovd, & Fjell, 2011)。

线索共有四种类型:无线索,线索,双线索和空间线索(星在注视点上方或者下方)。

目标刺激中的箭头朝向有三类:无冲突、一致和不一致。

警觉网络效率计算公式为无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定向网络效率计算公式为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空间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执行功能效率的计算公式为冲突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Fan et al、, 2002)。

新增37:思维实验

1、概念形成与人工概念实验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须知

在实验中,被试看到张卡片图形是:两条边框,两个红色的方形。

(3)布鲁纳提出,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人们常运用的有四种策略:

①保守性聚焦策略:把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再一个个地改变这些属性来检验,从而确定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属性的策略。

②冒险性策略:把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每次都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来进行检验的策略。

2、推理与启发性策略实验

(2)启发性策略实验

启发式策略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又包括:

①手段-目的分析

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更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例如:河内塔、问题行为图。

②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试状态的通或方法。例如: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③爬山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④选择性搜索

指在问题解决时,根据已知信息和某些有关的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的搜索,直到解决问题。例如根据所给条件解决数学问题。

⑤类比迁移策略

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这是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一种主要策略。

Tips:注意区分爬山法和手段-目的分析,后者可以暂时远离、扩大目标与初始状态之间的差异,而爬山法则不行。

3、决策的前景理论及其实验

(1)前景理论:获得时“风险规避”,损失时“风险偏好”;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决策启发策略有: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

①代表性启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②易得性启法: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更初的评估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更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2)实验

前景理论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这些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更加关注可能的损失。其中更为经典的实验是“偏好反转实验”,即让被试者选择两种不同的选项,一种是有100%的可能性获得500元,另一种是有50%的可能性获得1000元和50%的可能性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者选择前者。但是,当被试者面临选择可能的损失时,他们的选择会发生反转。比如,当被试者面临100%的可能性损失500元和50%的可能性损失1000元时,大部分被试者会选择后者,即更倾向于避免损失。

新增38:情绪实验的常用范式

新增39:经颅电刺激技术(t-DC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1、作用机制

tDCS 由阳极和阴极两个表面电极组成,由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以微弱极化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在神经元水平,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的改变。阳极刺激通常使皮的兴奋性提高,阴极刺激则降低皮的兴奋性。膜的极化是tDCS刺激后即刻作用的主要机制。 除了即刻作用外,tDCS同样具有刺激后效应,如果刺激时间持续足够长,刺激结束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可持续达1 h。因此,其作用机制不能单一的用神经元膜电位极化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tDCS除了改变膜电位的极性外,还可以调节突触的微环境,如改变NMDA受体或GABA的活性,从而起到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tDCS 的后效应机制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动物研究发现,以阳极刺激作用于运动皮可观察到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的持续增加。皮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 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主要是由于皮内突触的活动。 tDCS同样可以调节远隔皮及皮下区域兴奋性。tDCS 阳极刺激前运动皮区可影响有连接的远隔皮区域的兴奋性变化。刺激左半球M1 区不仅影响参与产生运动诱发电位的皮质脊髓环,而且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节对侧半球的经胼胝体抑制。

2、应用领域

新增40:经颅磁刺激技术(TMS)

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磁信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周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

1、技术原理

2、应用领域

新增41:四分位差

1、概念

可视为百分位差的一种,通常用符Q来表示,指在一个次数分配中,中间50%的次数的距离的一半。在一组数据中,它的值等于到距离的二分之一。这个差异量数能够反映出数据分布中中间50%数据的散布情况。

2、计算

3、应用

(1)中数可以看作是第二四分位点,即50%点,因此中数有时也常用表示。

(2)当两极端数据不清楚时,可使用四分位差;

(3)但它没有把全部数据考虑在内,因此稳定性稍差且不够灵敏,也不适合代数方法运算,故应用不多。

新增42:平均数差值的估计

1、独立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若研究采用的是组间设计,得到的是两组独立的数据,那么对两个组的总体分布均值的差异的估计就是独立组均值差异的估计。

(1)点估计

两组样本的平均数分别是总体的点估计,因此可以采用样本均值的差异去估计总体均值的差异。

(2)区间估计

独立组均值差异的估计,要求两个总体的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此时,需要把两组样本的离差平方和相加作为总的离差平方和,进而估计总体方差及标准误。

根据,可以得出:

2、相关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若研究者采用的是组内设计,如同一组被试先后经过两次测验,测验中间实施实验处理,要估计这两组测验数据的总体的差异(实验效果),即为相关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1)点估计

用两组测量数据的均值差异,估计这两组测试数据的总体的差异。

(2)区间估计

由于两组数据具有对应关系,可以把两组对应的数据相减,得到的数据就是差异构成的总体的样本,可以计算其均值及其标准误。

根据,,df=n-1、可以得出:

新增43: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定义

组内设计又称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要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又叫重复测量设计。在组内设计中,当被试样本组代替单个被试时,又称为随机区组设计、相关组设计。此时,每个被试组(区组)都要接受所有实验处理,但区组中的每个被试只随机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1、特点:一个处理因素,一个区组因素(这个区组因素实际可以理解为控制因素,在后面的计算中我们要把这部分变异分开。所以仍然只有一个我们关注的处理因素),同一个区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

2、原则:同一区组内被试应尽量同质,区组间可以异质。

3、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分配大致有三种情况:

(1)一个被试作为一个区组,这时不同的被试(区组)均需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2)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

(3)区组内的基本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同质的团体。

二、原理

1、分组

(1)图示

区组

处理因素

水平1

水平2

……

水平k

1

被试1

被试1

被试1

被试1

2

被试2

被试2

被试2

被试2

3

被试3

被试3

被试3

被试3

。。。

。。

。。

。。

。。

可见区组因素有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一组被试,每组被试都接受了所有实验处理。

(2)分组的基本思想

①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或某些特性分为若干个区组;

②每个区组内的观察对象的特征尽可能相近;

③观察对象随机接受研究因素某一水平处理。

2、变异来源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与完全随机有所不同,即它可以通过相应的公式将误差变异中的个体差异计算出来,从而将其从误差变异中分离出来(剔除),提高实验处理的效率。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更大优点是: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这种由于被试之间性质不同导致产生的个体差异,叫区组效应(由于区组内的被试同质,因此被试之间的差异只存在于区组和区组之间)。但这种设计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划分区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同一区组内尽量同质,则有出现更大误差的可能。

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总平方和被分解为三部分:

(1)组间平方和:反映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作用;

(2)区组平方和:它反映的是被试之间个别差异的影响效果。例如如果按照被试的年龄次分为三组,那么年龄的影响效果在更后结果中就体现为区组平方和,可与组间平方和区分开;

(3)误差项平方和:反映除被试间个别差异之外其它干扰因素的影响。

3、计算

(1)总变异

SS总=SS处理+SS误差+SS区组、也可表示为:SST=SSB+SSE+SSR、

(2)区组变异(被试间平方和):

(3)组间变异:

(4)误差项

(5)F值:

(6)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组间

组内

区组

误差

总变异

新增44:探索性因素分析

(1)各观测变量均直接受全部公共因素影响;

(2)各观测变量都只受一个特殊因素影响;

(3)特殊因素之间互不相关;

(4)所有公共因素与所有特殊因素都不相关;

(5)所有的公共因素之间均不相关或均相关。

新增45:量表的类型

量表是能够使事物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即是一个定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通过这连续体便可以将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制定量表的参照点和单位不同→编制出不同的量表→具有不同的测量水平→则测量精度也不同。以下是斯蒂文斯根据测量中使用的不同参照点和单位,区分出的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理解把握四种量表的特点:

精确程度(低→高)

相等单位

零点(参照点)

四则运算

例子

统计方法

称名量表

不能

百分比或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

顺序量表

不能

排序(名次、职称)

次数统计,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

等距量表

相对零点

+ -

摄氏度、智商分数

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t检验、F检验

比率量表

绝对零点

+-X÷

身高、时间、反应时、薪水

同等距量表、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等

具体解释:

1、【称名量表】指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①数字的含义:只代表符,没有数量的意义,因此不能进行运算。

③统计方法:只能计算每个类别的次数(频数),适用的统计方 法属于次数统计 ,如计算百分比或列联相关,进行卡方检验等。

2、【顺序量表】又称等级量表,根据事物某一特点,将事物属性分成等级。

①数字的含义:可指代类别,也能排出等级或顺序,如大小、高矮、上中下、名次等,没有相等距离的单位和固定的参照点,因此不能进行运算。

②形式:如体育比赛名次,“1”表示名,“2”表示第二名,1>2表示名的水平比第二名的水平高;

③统计方法:除次数统计外仅限于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

3、【等距量表】

①数字的含义:可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为相对零点,不可以进行乘除运算,不存在倍数关系。

②形式:如温度计上,摄氏20度不能说成是摄氏10度的2倍,而只能说两者相差10摄氏度。;

③统计方法:可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如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t检验和F检验。

4、【比率量表】更完善的量表

①数字的含义:具有等距量表的一切特性以及绝对零点,即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相差的程度以及比例。

②形式:许多物理属性的测量,如长度、重量、开氏温度量表(绝对温度量表)等;

③统计方法:除适合上述一切统汁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等。

新增46:测验的类型

1、基于测量对象

(1)认知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

(2)人格测验(自陈人格问卷、投射测验);

2、基于测量方式

(1)个别测验:一对一;

(2)团体测验:一对多【陆军甲种测验(文字型)和陆军乙种测验(非文字型)】;

3、基于测验内容表达和反应形式

(1)文字(纸笔)测验;

(2)非文字(操作)测验;

4、基于测验功能

(1)成就测验(测量个人在某一领域已经达到的实际成就)&预测测验(未来成就);

(2)难度测验(识别个人能达到的更高水平)& 速度测验(答题的更快速度);

(3)描述测验(一般性描述) & 诊断测验(行为原因诊断);

5、补充三种常见分类类型:

(1)按性质分类:构造性测验(此类测验有明确的刺激和任务)、投射性测验(无明确意义的刺激和问题界定模糊);

(2)按对被试的要求分类:更佳(高)行为测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做出更好的回答,有正确答案,如能力测验或者成就测验)、典型行为测验(要求被试按习惯方式作出反应,无明确答案,如人格测验);

(3)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参照系统,个人与团体作比较。强调一个人在某一团体中的位置。常模是受测者所在群体的分数分布情况。标准参照测验根据特定的标准对个体作出是否达标或达到什么程度的判断。比如,教师资格证等。

新增47:认知诊断理论

认知诊断理论,是把认知理论和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对参测者优势、劣势诊断的一类验证性模型。简单的说,类似于把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思维过程转化为矩阵,套在模型里面,产出学生在各项中的掌握程度报告。

传统的考试结果只报告一个笼统的总分或能力分数, 但分数相同的考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状态及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诊断理论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估,同时还可以将考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量地考察考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

新增48:常模测验分数的解释

新增49: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线划定及分数解释

对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进行解释时,要特别注意分界点的确定。到目前为止,分界点的确定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一)专家判定法

1、定义:这种方法是在测验内容范围明确界定的基础之上,由专家来判断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在每一题目上正确回答的可能性,进一步以此为标准确定分数分界点。

临界水平的被试,是指那些刚由未掌握水平转入掌握水平的被试,这些被试实际上是在专家的想象中虚拟出来。

2、具体的评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1)Nedelsky 法

由 Nedelsky 提出,针对由多重选择题组成的测验而言,由专家来判断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在每一题目上有能力排除的错误选择项,从而计算其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再求出每一题上正确回答的可能性之和,即为测验分数分界点。若请若干专家同时评定,则可以采用这些专家所评定的及格线的平均值作为更终及格线。

(2)Angoff 法,可在 0~1、00 之间任意取值,而且适用于各种题型

Angoff 法的实施基于一个设想,即专家能够全面而且准确地定位边缘考生。该设想同时也是 Angoff 法等判断合格分数线方法备受批判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尽管专家对全体考生正确回答某一问题比例的判断要好于对边缘考生库正确回答某一问题比例的判断,但是两种判断的准确率都不高。因此,在遴选专家时,不仅要考虑专注知识能力,还要考虑构建边缘考生库特性的能力。同时,专家培训和多次训练至关重要。如果有多位专家同时评定,则以这些专家评定的平均及格线为测验更终及格线。

Angoff 法从考试整体表现划定考生合格分数线,因此该分数线有两种解释:

一是考生被考察的各种特质均具有合格的能力;

二是考生在某些被考察的特质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弥补他在其他特质方面表现的不足。

如是后者,专家判断的是考生正确回答某题目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除非在判断中引入维度权重,针对不同维度确定不同的合格分数线,否则分数的解释将会十分困难。

(二)效标组预测法

1、临界组法

由专家判定和选择一组正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将测验施测于该组被试,计算他们在测验上的平均成绩,以体现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临界水平,因而可以视之为测验分数分界点的估计值。采用此法的困难在于临界水平被试的选择与评定,一来要选出一定数目的临界水平被试必须先随机选取大量被试作为候选,二来对被试是否处于临界水平很难找到客观而统一的标准,非常抽象而主观。

2、对照组法

同样要先由专家来选择被试,确定两组被试,一组被明确判定为掌握组,另一组则被明确判定为非掌握组,那些不太容易被判定的被试一概剔除。两组被试原始分数分布曲线的交叉点即为测验分数的分界点。更合理的做法是选取若干对对照组,取每对对照组交叉点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验分数分界点。

常模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

相同点

①根据一定的法则对行为进行量化;②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等;③三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目的

将被试与常模比较,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相对的地位;

将被试与绝对标准相比较,评价有无达到该标准;

项目分析

对难度有一定要求,区分度的目的是对心理品质的区分

难度不太重要,区分度则是将其内容范围上的已掌握和未掌握作更大限度的区分

信度指标

相关系数

分类一致性信度和荷伊特信度

效度指标

测验与效标间的相关

决策效度

应用范围

各种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选拔测验等

各种资格考核和知识评估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辅导课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中的误会。

活动方法:

1、让学生谈谈当自己被误会时的内心感受,尽量减少猜疑,减少误会。

2、教师教给学生正确对待误会的策略。

活动过程:

1、学生念自励口

2、导入: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心理,给下面这个同学解决这个难题:

老师,有一件事,一直埋藏在我心里,不敢对您说,可是憋在心里实在难受,现在,让我写信告诉您吧!

那是一堂作文课,您讲得津津有味,可不爱学习的刘毅同学却偷偷地折起纸灯笼来。作为班长的我不愿打扰您讲课的思,就用手轻轻地拐了他一下,提醒他不要再做小动作,可他连听都不听,继续折他那可爱的小灯笼。趁您转过身在黑板上写字时,我又轻轻地警告他:“上课不准做小动作!”可能他发现您在注意我们,便迅速地将灯笼扔在我的座位下。

这时,您转过身来,三大步跨到我的身旁,恶狠狠地批评了我:“什么班长,带的什么头?上课还带头讲话。”我轻轻地说:“我没有。”见您批评我,刘毅幸灾乐祸地举手告道:“老师,他上课还折灯笼呢!”于是您便在我的座位下找到了证据。我轻轻地反驳:“不是我。”不容我解释,您不分青红皂白,将灯笼撕得粉碎,然后命令我一小片一小片地捡起来。您又凶神恶煞般地说:“你真是讨厌透顶,撤了你的班长职务,罚跑步二十圈。”我一边跑一边哭。下课了,同学们都围过来看稀奇,您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讽刺我、嘲笑我……,我真恨不得找个洞钻到地下去。我不知道那一天是怎么过完的!

一连多天,我的心沉甸甸的,在学校不敢和同学们玩,在家里不敢对爸爸、妈妈讲,夜里常做恶梦 ……

老师,您严格要求我们没有错,可是您为什么不经过调查就恶语伤人,体罚学生呢?您知不知道,由于您经常误会同学们,大家都怕您,都不敢亲近您?您应该知道,这样下去,只会同“优秀班集体”的差距越来越大。

老师,希望您看了这封信,不要再误会我们了。

3、想一想:

1、课文中消除误会的方法你认为能达到目的吗?如果你遇到了这类事会怎么做?

2、你想没想过怎样才能防止或减少误会?

4、说一说:

说一件你或身边的人被误会的事,当事人是怎么处理的?对其消除误会的方法评价一下。

5、送你一句话: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怕别人不理解。

误会是挫折,是考验,更是一种锻炼。误会发生后,正确地给予处理,会使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反之,则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造成人际关系破裂。同学间各种各样的误会时有发生,正确对待这些误会,也就成了人际关系指导的内容之一,当误会产生后怎么办?一般而言,可采取以下方法:

(1)对症下药,进行直接或间接地给予解释,澄清误会。当你被误会时多说几句话,就能驱散一片乌云。这时候的说也要讲究艺术,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说”?(先听,表示理解,再说明自己的想法)练习。

(2)坦然置之,进行冷处理,让时间和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用来消除误会。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学生认识到暗示的巨大作用,学会在生活中减少消极暗示,增加积极暗示。

活动方式:

心理小实验、举例子

教学准备:

纸杯、水、暗示例子

教学过程:

1、学生念自我激励口

2、实验:学生品尝水,暗示水是有味道的。

3、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4、暗示有神奇的作用。

5、平时也会使用心理暗示,学生举例。(积极:口头禅:小事,我来搞掂。啦啦队的鼓励,自己对自己说:稳住,不着急。)

(消极:考试紧张、没信心:“我不行、我干不好的”)

6、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心理暗示能收到好的效果?

7、实践:背古诗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3

辅导目标:

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辅导方式:

故事启发、讨论

辅导过程:

1 、学生念自励口。

2 、导入:这节课教大家看穿别人的心理。

同学们的回答可以分为几类?从他们的回答中你能知道这个人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3 、乐观的重要:乐观―自信。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总会遇到挫折、失败、坎坷,乐观的心境能激发你对生活的热情,如果失去乐观,没有自信,那么在困难把你打倒之前,你自己就先把自己打倒了。

卖伞老太太的故事、一瓶水的故事、一盆花的故事。学生也可以自由说。

4 、想想说说:

学生回忆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及当时的想法,现在你会怎么想?

5 、如何培养乐观心态:

想开心的事

鼓励自己、警句

自我解嘲

乐观的人心理更健康,人更大的光荣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站起来,当你站起来时,你会发现比原来位置向前一步,昂起头,把乐观装在心中,让微笑挂在唇边。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4

一、概述

科目: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是一种美丽,在理解的照耀下,往往能够催得生命花开。理解是一种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它需要培养和挖掘。作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正是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的年纪,学会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对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2、学习如何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技巧。

3、学会理解他人的真实意思,学会换位思考,用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对待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如何理解他人

2、教学难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运用学到的技巧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但辅以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老师的相互作用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期间,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技巧之后,能够主动将其内化,并努力打动学生让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自己改变和发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多媒体、轻柔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玩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前仆后继天马行空欢天喜地哭笑不得

请上两位自愿参加的同学,在告知其游戏规则后,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

A、选定谁来比划,谁来猜。

B、比划者面对屏幕,根据ppt呈现的成语,用身体语言去表现。猜者背对ppt,须在更短的时间内猜出。也可选择放弃,猜下一题。

C、时间限制为2分钟。

2、看图片―人与人之间争吵的场面

设计理念:首先用一个有趣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紧接着引入主题,衔接自然。

(二)明镜台(10分钟)

讲故事――理解的美丽

20XX年9月的下午,班级里的一名同学的彩屏游戏机不见了,这位同学向我报告了游戏机丢失的情况。有同学说在校门口小卖部发现了丢失的彩屏游戏机,正在等待出售。我去询问时,小卖部阿姨说,这个游戏机十一位同学以300元的价格卖给小卖部的。我用300元又买回了这个游戏机,我们姑且把这位拿别人东西的同学叫“普生”吧――他的的确确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学生。经调查发现,“普生”的家庭条件很好。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地与他沟通,班里又发生了两起丢失东西的事件,调查下来都与“普生”有关。

学校政教处给了他校级警告处分。处分后,“普生”变得非常消极。可是我认为,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应该帮助他改过自新。我效仿了苏霍姆林斯基,我想让我的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我在班上经常讲述“正直人”的故事,还利用班会课上让学生们谈身边的好人好事。这期间,我并没有找“普生”单独谈话,因为我不想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只是在不经意间常常“忘”了什么在办公的时候让他带着我的钥匙去取;他取来东西后,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后来在请他代我去来钱包后,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感激之情,一声谢谢竟从孩子嘴里脱口而出

我很欣慰,正是因为理解,让一个险些堕落的孩子又回归了正途,从此班上再也没有发生丢失东西的事件,而那孩子后来因为表现好也被撤销了处分,长大后成了一名反扒民警。我想,催开这多生命之花的是一种美丽――理解。

请各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听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和你之前的看法对比谈谈)

2、你认为是什么让这个“普生”发生了改变

3、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会怎么做去帮助自己的学生如果你是这个“普生”,老师这样对待

你,你的心理活动又会是怎样(角色扮演法)

注意:

在故事段结束后停下来,询问学生,“你们认为文中的老师会如何处置这位爱拿别

人东西的学生”待学生们思考后,请几位同学起来说说他们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设计理念:

(三)智慧泉(20分钟)

表演情景剧――原来是这样

叮叮和玲玲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姐妹,几乎无话不谈,可自从他们升了初中之后,竟闹起了“友情危机”。叮叮不再愿意把自己的知心话告诉玲玲,而玲玲也不再搭理叮叮。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缘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有一次,叮叮和玲玲一起放学回家,两个小女生总会聊些心理的秘密,而这次叮叮把自己的一个天大秘密告诉了好朋友玲玲。

叮叮:玲玲,我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

玲玲:你说嘛,我们是好朋友,你还怕我出卖你呀

叮叮:好,那你可得替我保密。

玲玲:放心吧,快说。

叮叮:我,我,我喜欢我们班上的一个男生,就是坐在更后那个高高的他,你知道是谁吧。玲玲:你是说小风

叮叮:你可得保密啊,千万别让我爸妈知道,要不我就完了。

玲玲:呵呵,放心吧,打死也不会说的。不过,你眼光还不错呢,他挺酷的,人长得也不搓,听说我们班很多女生都很喜欢他。

叮叮:我只想每天静静得看着他就行那太幸福了!呵呵

接着传来了一阵两人打闹声,两人快乐的回家了。

玲玲:叮叮,你还好吗老师有没有告诉你爸妈呀

叮叮(愤怒):那还用说吗我这次死定了!

玲玲:那怎么办呀

叮叮:你别在这儿装好人了,这事除了你知道,还有谁会知道,准是你告诉老师的,叛徒!走狗!汉奸!

玲玲(震惊,委屈):你以为是我!我才没那么无聊,扯别人闲话!我是走狗汉奸!那你也好不到哪里去!哼,狗咬吕洞并不是好人心!我再也不理你了!

玲玲和叮叮就因为这件事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他们都怨恨对方。可是事情却在那一天出现了转机

要求:

1、请上三位志愿者用表演的形式,直观的为大家呈现故事的上半部分内容。

2、同学们花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提供的前半部分情节去确定你们认同的故事的下半部分将如何发展

(可从提供的备选方案中选出你们的赞同的方案,也可以发挥你们的智慧自己创作)。

3、每小组安排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们小组确定的故事方案表演出来。(时间约为5至8分钟)设计理念:

让学生们参与到故事的编写中来并以自己亲身表演的方式去感受和体会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别人是多么得必要和重要。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以参与的方式来学习如何运用理解来解决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危机。

(四)启思录

一、互惠关系原理:

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你!

但是对于别人,我们在短时之内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对待问题的角度,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才是更高效的。

(改为)我对你友善,你对我也友善,如果我对你不友好,你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我!

二、如何做:

1、宽容。一个懂得宽容别人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往往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会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狭窄。

2、信任。人与人之间,信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们,信任更是必不可少的。你能忍受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猜忌和怀疑的世界里吗如果不能,那就请你先信任吧,因为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3、换位思考。当你听不进任何解释,内心充满怨恨时,你可以试试换到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想想他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他让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或许你会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了;或许你你的怨恨就会渐渐的平息;或许你的宽容之心会被唤醒。其实,再放下别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放下了自己呢。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堂课里大家听了故事,演了剧,大家听了,看了,体会了,又学到了什么呢宽容、信任、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还有太多太多关乎人性美好的东西,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很难一一道尽,希望大家在学完了我们今天这一课之后,不会就此作罢,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去感悟和提炼,形成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哲学。这将让你受益终生!更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个故事,你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慢慢的体会!

四、感悟故事:

父亲讲,一次他去商店购物,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并一直等到他走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能够为他开门。”

设计理念:

从认知角度,告诉学生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真正学会理解别人,学会调节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课堂点评和小组成员自主评价组成。(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

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课堂表现,再针对学生面对的具体情况进行单独帮助和指导,可对课中未涉及的其他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进行指导。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通过比较小学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自己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年级小学生。

活动准备:

录制一段家长对孩子提出期望的录音,印制寄语卡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每天背上书包,蹦蹦跳跳地来上学,你知道自己已经是什么身份了吗?对!你已经告别那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天地――小学,真正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了,我们该怎样适应新的环境呢?

二、回忆比较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自己的幼儿园生活,想想现在的小学生活和以前的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对呀,学校中的时间安排和幼儿园完全不一样,还有许多和幼儿园不同的新鲜事。请你说说你在学校中感到新鲜、新奇的事吧。

3、和幼儿园生活相比,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已不是游戏,而是学习,我们再也不能光凭兴趣做事,而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三、跟学生一起做游戏“击鼓传球”,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1、刚刚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你的心里一定有着许多的感想和打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击鼓传球”的游戏,来说说你的心里话。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请出一名同学负责击鼓,其他同学听到鼓声后开始传球,当鼓声停止时,球在谁的手里,就请捧球的那位同学按照黑板上的句式向大家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通过刚才“击鼓传球”的游戏,老师听到了你们作为小学生的心声。

四、聆听寄语

1、在你们成为小学生的那一刻,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寄予了很多的期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位爸爸(妈妈)对他(她)提出的期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都对我们抱有很多的期望。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建议家长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孩子:

一、提升孩子自信心。孩子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人生地不熟,容易产生自卑感。如,害怕自己的言语被别人取笑,害怕自己的成绩跟不上等,所以不敢与别人交往。另外,由于学生的性格有所差异,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外向,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只要老师、家长及时地多鼓励孩子,适度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能克服其盲目自卑的心理。

二、鼓励孩子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结识新朋友。同时,家长也要多与老师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课后作业:

请你回家问一问你的爸爸妈妈,他们对你有着怎样的期望?并请他们把对你的期望写在这张“寄语卡”上。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6

一、理论依据

现在关于情绪调节及其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消极情绪领域,因为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认为更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大都是在特定消极情绪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情绪调节主要与消极情绪体验相联系,或是以积极情绪取取代消极情绪。

二、年龄特点

幼儿的情绪,内容已相当丰富,一般成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为幼儿所体验,只是在引起情绪的动因、情绪表现方式上还有许多的不同。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第二学期的小班幼儿已能简单的辨别积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对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因此,在小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绪并进行情绪自我调节的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设计思

重点:感受“笑、生气、哭”三种情绪,学习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难点:情绪调节方法。

形成原因:幼儿年龄小,自我调节能力弱。

解决方法:情境创设策略、图示策略。

目标:

1、感受“笑、生气、哭”三种情绪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积极探索情绪调节的方法,知道要保持积极的情绪。

3、体验帮助他人,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准备:

材料准备:音乐,汇总图,材料(皮球、书、油画棒等),三个大班幼儿。

心理准备:

幼儿坐成圆形。

线索:

教学线:引题(拍手歌)――体验情绪――情绪调节――欢庆舞。

心理线:

心理适应期――心理体验期――心理调节期――心理释放期。

过程:

一、引题

向老师问好。拍手歌圆圈上入坐。(帮助幼儿适应陌生的人和环境,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二、体验情绪

1、介绍三个小客人。(开门见山,马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体验。学学开心、生气、难过时的表情,谈谈自己的情绪经验。(让幼儿对这三种情绪产生共鸣。)

三、情绪调节。帮助气宝宝、哭宝宝变成笑宝宝。(幼儿互相交流及与表演者的交流,教师及时记录方法,让幼儿产生自信心,体验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汇总图使幼儿的经验汇总、归类,并可以时刻提醒幼儿,具有长期性。)

四、欢庆舞(活动在气氛高潮中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是小班幼儿心理健康的一次尝试活动。活动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通过有目的活动来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差异和面临的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寻找幼儿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各领域目标的结合点。从而发挥幼儿良好心理培养的增效作用。通过活动发现了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系列的主题网络。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7

课题:

了解并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教学准备:

游戏,相关心理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观察学生心态;

二、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更后走上犯罪的道。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更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如何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告,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策的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课堂小结:不懂提问,课后私谈。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掌握一些有效的克服消极、不良情绪的方法,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2、能力: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知识:知道情绪需要调节,掌握控制和调节情绪的一些方法。

[重点]:

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难点]:

合理宣泄情绪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定向明确目标](5分钟)

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因此,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自主探究研讨释疑](30分)

(一)活动一:阅读感悟

材料一: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次赴考不第,以致在后来中举之时,大喜过望,精神失常,狂呼大叫:“我中了!我中了!”

材料二:相传,古代楚国大将伍子胥过昭关时,由于过分忧虑和担惊受怕,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1)材料反映的情绪如何?结果如何?

(2)你认为他们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解释说明之。

材料一的情绪是“过分高兴”,结果是“喜极而疯”;材料二的情绪是“过分忧虑和担惊受怕”,结果是“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情绪调节和控制的方法有理智控制法、注意转移法、幽默化解法。解释见课本30页有关内容。

(过渡)不良情绪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我们的社会交往和学习进步。现在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不良情绪发生过?这是我们第二个活动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二:一吐为快

举例说明你有过哪些不良情绪。向同学和朋友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分析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有哪些?在宣泄情绪时,应注意什么?

例:

1、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非常痛苦;我会。

2、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伤心;我会。

3、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我会。

4、父母、老师批评自己,心情烦闷;我会。

5、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我会。

6、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我会。

7、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我会。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倾诉”,同时我们老师可知道他们的真实心理)

小结: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有哭泣疏泄、倾诉疏泄、运动疏泄、书写疏泄。情绪的宣泄要在道德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过渡)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这个“倾诉”的环节就先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什么要跟我说,可以写在本子上。刚才大家的“诉说”,反映的都是自己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不利,那我们能否给他们出出什么主意,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他们变得快乐起来?

(三)活动三:救助热线

1、王涛在校不学习经常旷课还打架,老师把他家长请到学校介绍了王涛的情况,家长非常生气,回家后把王涛叫到跟前,跟他讲道理他还不听,家长生气打了他,他从家里跑出来,到同学张雷家,跟张雷说:“活着真没意思,我不想活了。”

请你帮他提供几条控制怒气的方法。

3、龚娴同学爱发脾气。她觉得心里不快活的时候,对父母发一顿脾气后,心里就好多了,反正父母是“自己人”,对他(她)们发脾气没有关系。

请你评一评发脾气是不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正确方法?为什么?我们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排除自己的痛苦情绪呢?

(答案略,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创新性见解。)

小结:在学习了这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巩固训练反馈矫正](10分)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人际交往中哪些人会受喜欢,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2、了解不受人喜欢的人有哪些特征;

3、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交往,并找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4、通过人缘的活动课,使学生们了解怎样的行为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许;怎样的\'方式才是更好的交往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活动课)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式教学

教学设计:

1、课题说明:由于初中新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习环境的突变,他们的人际交往发生剧大改变;他们对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产生了人际交往困惑,这对他们的后续交往及学习生活带来隐患。如何帮助学生共同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我设计了本课教学。

2、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人际关系相谈--人缘篇中的案例系列的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内省自己在人际交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澄清、渗透并建立起科学的人际交往技巧。

3、活动设计中注重浅移默化地\"畅所欲言\"的情景,用学生的语言、了解学生的心里、引起学生的共鸣,更终达到\"情不自禁\"

4、由于该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大纲,更没有现成的思想方法,本课试图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引导来访者自己(学生)实现\"澄清现状--分析成因--鼓励合理选择--实现自助\"来完成人际交往困惑的辅导。

教学过程:

1、引入:热身活动 放松训练白日梦

现在请大家关闭你的视觉器官,开启你的智慧大门,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来做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请在梦里看看今天我们这堂课老师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什么话题?会如何结束我们这堂课的聊天?

好,现在听老师的指导语:现在请你坐好,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自己。我们先调整一下呼吸,深呼吸、放松。。。。。。深呼吸,放松。。。。。。,随着每一次呼气,你会越来越放松。。。。。。放松。。。。。。放松。。。。。。放松。当你们听到老师从5数到1时,你们要睁开眼睛,回到教里来。(感觉舒适放松)。(2分钟)

2、学生讨论本课话题: 讨论话题

现在大家来谈谈你在梦里看到或想到的我们这堂课要讨论什么话题?我们会怎能样结束今天的聊天?(3分钟)

同学们都带着好奇和兴趣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更好的老师!

3、多媒体显示:诗一首(学生观看画面:一群放飞的鸽子配着音乐飞出,随即一首诗闪出),一女生配乐朗诵,学生欣赏(1分钟)

字幕出现:人际关系篇、劳逸结合篇、高效学习篇(告诉学生们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将陆续进行系列讲座)

多媒体显示: 引出话题:“人缘”何处来

4、人际关系测试:(测试题)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在白纸上:

(1) 你觉得自己的人缘:A、很好B、大部分时候不错C、一般 D、不好

(2) 和朋友发生不愉快时你会:

A、试着了解朋友的想法,并婉言表达己见

B、不理他,和他疏远

C、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D、报复他

(3) 你觉得嘲笑同学,向同学搞恶作剧是:

A、 幼稚且不好的举动

B、 不好却有趣的活动

C、 表示亲昵,没什么不好的举动

(4)你觉得自己被同学嘲笑,或被同学搞恶作剧是:

A、幼稚且不好的举动

B、不好却有趣的活动

C、表示亲昵,没什么不好的举动

(5)当某位同学莫明其妙被大家孤立时,你会:

A、主动关怀他

B、同情他,但决不主动关怀他

C、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D、 和大家一起孤立

(6)如果同学给你取绰,你愿意接受吗?:

A、 一概接受

B、 大致接受,如果太难听则不接受

C、 喜欢的才接受

D、 决不愿意接受

(7)你觉得哪种人更有人缘(更多可选三项)

幽默风趣、活泼外向、酷、多才多艺、表现出色、成绩优异、有气质、随和、健康、稳重、有才华、大方、有爱心、体贴、整洁、端庄、真诚、乐观、公正、温柔、勇敢、漂亮、帅气、其他

(8)你觉得哪种人更令人讨厌(更多可选三项)

粗鲁、不友善、外貌较且、懒惰、邋遢、有恶习、爱说脏话、虚伪、自负、笑里藏刀、阴险毒辣、自私、爱撒谎、其他

多媒体显示:字幕打出 他是万人迷 我却顾人怨WHY?

5、喜欢―不喜欢

活动步骤:

步:小组讨论。分小组活动,每组六人。讨论受人喜欢、人缘好的人有哪些品质;。不讨论受人喜欢、人缘不好的人又有哪些品质;并讨论怎样才能受人喜欢。

6、怎样成为别人喜欢的人:

(1)、爱别人,被人爱。

想要成为别人喜欢的人,就要先主动去接纳和欣赏别人,喜欢别人。

(2)、展示你的亮点。

要想受人喜欢,就要有受人喜欢的理由。因此,把你的优点,把你的可爱,把你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现给大家。

(3)、驱除“瑕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你不能因此就不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小“瑕疵”,而应该努力克服它们,让它们也因为你的努力而成为亮点。

7、人际关系的原则

(1)、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很注重别人对自己好不好,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障碍,需要克服。

(2)、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性格相似,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即在交往时必须注意相互帮助。

(3)、人际交往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的接纳与拒绝是相互的。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倾向与排斥。

8、进入人际关系相谈:怎样才能有好人缘?

9、学生讨论: 实现自助

(一) 面带微笑

(二) 凝神倾听

(三) 称赞优点

11、关闭相谈,结束聊天,音乐响起,同学们下课。

自我评价:

\"人际交往\"是初一学生的一大心理问题。他们进入中学后出于生理期的提前,而心理期推迟,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子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困惑,因此,初一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中了解自我、感悟自我,是很重要的。

本课宗旨:

学生大胆发言,实现自助

本课特点: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作批评,使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评价。

心理健康是一种社会问题,它可以人作为一个示范课。课堂中力求与新课改的思相结合、力求达到\"激情、求变、创新、提高\"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交往技巧;

2、了解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真诚赞美他人的技巧;

3、学会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使用这些技巧。

教学方法:

活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式教学

教学地点:

教具:

1、课题黑板

2、选票、自测卡等

3、一份小礼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有关专家声称,人一生的成就20%决定于智力,80%决定于人际关系。爱因斯坦也说过:“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与同伴合作良好,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心情舒畅、学习成绩上升;相反,如果你不与同学交往,受到大家的排诉,你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受欢迎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二、听与说的学问

案例:

小明同学升入初中以后,和以前小学班上的很多同学就不在一个班里了,他很想和现在班上的同学搞好关系,成为好朋友。但一学期过去了,他很难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很想念小学的同学们,他们对他可理解了,而现在…。。。

在人际交往中究竟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使用呢?

[反思] 你是一个会听的人吗?你是一个会说人吗?

1、 你能听懂别人的话吗?

[活动步骤]:

步:分组讨论,每组六人。向你们组的其他同学将一讲,从下面两段话中你分别能获得哪些信息:

(1)、小丽的朋友阳阳对她说:以后我再也不迟到了。这话我听过不止一次了。

例如获得信息:阳阳对小丽有不满的情绪了。

(2)、小丽对阳阳说:“你知道吗?涛涛过生日时,他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下周我也要买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阳阳,到时候我请你吃,好吗?”

例如获得信息:涛涛过生日买了个大蛋糕。

2、 你会正确表达吗?

[活动步骤]:

步:读以下一段话。小明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他去问小华,小华看了题后,觉得很简单,就对小明说:

(1)、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呀,真是太笨了。

(2)、这个嘛,简单,看我的。

(3)、我做的在这里,你自己拿去看吧。

第二步:小组讨论。分小组活动。每组六人。向本组的同学讲一讲,你认为小华说的哪些恰当,哪些不恰当,为什么?如果你是小华,你会怎么讲?

3、请你来赞美他(她)

在和别人交往时,不但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还应该学会欣赏对方的优点,真诚的赞美他们。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你更容易和别人相处,而且,还能使双方更好的发展友谊。

[活动步骤]:

步:请大家每两人分成一组,然后你们互相写下两个赞美对方的句子,如“你很可爱”、“你的字写的很漂亮”等。(要求:赞美的话尽量符合对方的实际情况)

第二步:相互向对方说出这些赞美的句子。在相互说出赞美的句子时每一方都必须说:“某某同学,这是我送给你的”然后读出赞美的句子。接受赞美的同学必须说:“某某同学,谢谢你。”

4、 怎样做个好听众

(1)、全心全意的听:尽量克服和排除其他干扰,全心全意的听别人的讲话。

(2)、要吃准对方的意思:在讨论问题时、交换意见时,吃准对方的意思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要善于体察出对方的言外之意。有时可适当加上“你的意思是说……。”,“我理解你的意思是……”等。如若不符,对方便会解释。

(3)、积极给予反馈

(4)、适当提供支持

(5)、抓紧时间分析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怎样处理矛盾,如何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研究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

二、通过故事讲道理

1、小故事跳皮筋(不嘲笑同学)

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师: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

生:小芳不合群,因为小芳嘲笑小英,她受不了

师: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小芳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

2、小故事上课铃响了(对待同学要宽容,犯错后要及时道歉)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师:孩子们看完了表演,大家来说说,王小燕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充分说)

生:她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容之心原谅他人,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你到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更何况,常生气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只有与同学和谐相处,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下面(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正确做法,老师给大家的建议是:(1、师读、2、生齐读、3、生读)

同学之间

学会友好,不嘲笑缺点

学会尊重,不欺小凌弱

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

学会理解,不撒娇任性

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有了上面的原则,遇到下列情况,你又该怎样做?相信你会正确处理(出示)

三、联系自身,谈想法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给你。

(3)夸夸你的同桌。

(4)选班长时,你的好朋友当选,你却落选了。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师小结:是呀!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你对别人友好关爱,别人也会还你一份友好关爱,奉献一份,收获十份,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奉献着,相信你也会快乐着!下面,请看(师读)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来,一起读:

同学之间:

学会关爱热情大方

学会体贴细致入微

学会调节消除嫉妒

学会激励互相进步

过渡:接下来,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故事,边看边想,你有什么感触?

四、反省自身行为,找到改正方向。

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选择答案

(1)、当你与同学在班级发生矛盾时,你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A、谈话解决B、找老师解决C、用武力解决

(2)、每天出入教学,能谦让小同学,给他们提供方便吗

A、能谦让B、有时能做到C、不能谦让

(3)、当看到同学有困难能主动帮助吗?

A、能B、有时能C、不能

(4)、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吗,并在活动中力争为集体争光?

A、愿意参加,并能为集体争光B、有时愿意参加C不愿意参加

(5)、星期六,小丽要和爸爸妈妈去亚武山游玩,可是学校安排,周六要举行\"学雷锋\"活动,如果你是小丽,你该怎么办?

A、参加\"学雷锋\"活动B、和家人一起去亚武山

(6)、你经常为学校或班级做好事吗?

A、经常做B、有时做C、没做过

(7)、课间上下你是否能自觉靠右行,为其他同学提供方便?

A、能做到B、有时能做到C、做不到

(8)、你能主动捡拾学校或公共场所的垃圾吗?

A、一定能B、有时能C、不能

五、出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更后,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意识;

(2)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3)能承受挫折;

(4)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5)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7)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

(8)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同学们,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自信,就多一份健康让我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学会相处,学会交往,拥有更多的朋友,相知、相伴请欣赏歌曲朋友

教学反思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诱发的各种恶劣事件,正引起我们的关注,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

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在简便的环境中敞开自我的心灵,欢乐地交朋友,表达自我真实的心梦想法。

2、在优美、浅显的语言中调整自我的心理行为。

活动准备:

轻音乐、小椅子(或其它活动方便可取的东西)布置的小树林。区别不一样班级幼儿的标志从不一样的班级选取若干名幼儿,他们相互间不是很熟悉。

活动过程:

一、简便活动--营造简便的心理氛围(播放轻缓的音乐)伴着轻缓的音乐,请小朋友随意找个位置,摆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来,闭上眼睛。

教师配乐解说:

\"让我们听着音乐,闭上眼睛,放松小手,放松小脚,让欢乐来到我们中间吧。\"\"早上,太阳出来,阳光暖洋洋,好舒服!\"\"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教师也爱我!我,是个欢乐的孩子!\"(请大家睁开眼睛)二、游戏找朋友

--主动与别人交流小朋友应对面围成两个圆圈。不停地交换位置,用语言和动作认识新朋友。

1、师幼认识

2、幼儿游戏,相互认识\"想不想认识一下新朋友\"(1)讨论:

怎样认识新朋友呢

(2)游戏找朋友\"那我们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一下新朋友,好吗\"一半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别一半小朋友去找朋友,教师用语言的动作提醒小朋友问候、相互介绍。

(3)找个新朋友聊聊天。

3表达:

\"当你和新朋友说\"你好\"、拥抱朋友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有了朋友,就有了欢乐。教师期望小朋友有更多的朋友三、游戏树林散步

--关爱朋友、信任朋友闭上小眼睛,让朋友牵着小手在\"小树林\"散步。

1、请一对小朋友先走走,随机问一下他们的感觉。(相信、放心)\"小朋友,想到树林去散步吗\"

2、说一说感受你闭上眼睛走,朋友牵着你的手,在\"树林\"散步,有什么感觉呢\"

3、全体幼儿伴着音乐在\"树林\"里散步。

教师随机表扬大胆不睁眼看的小朋友以及细心照顾朋友的小朋友。

4、小结:

相信你的朋友、帮忙你的朋友,是一件十分欢乐的事情。

四、游戏跟我不一样

--勇敢地承认错误教师说相反的话,跟教师说做相反的动作,如果错了,就举起小手,大声说:\"对不起,我错了。\"

1、跟教师说的相反。

2、跟教师做相反的动作。

随机表扬主动认错的孩子。

3、小结:勇敢地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好孩子,你会变得更欢乐五、游戏马兰花

--尝试合作、体验合作的欢乐。

1、游戏规则:

一起说)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立刻就开花,开了几瓣花

教师:三瓣花(幼儿三人一起抱做一团)。

没有找到朋友的幼儿继续举起小手,大声说\"对不起,我错了。\"

2、幼儿游戏。

教师注意忽易忽难,更终让每个幼儿都成享受功的喜悦。

六、小结:

教师期望小朋友天天欢乐,做个人人喜欢的欢乐宝贝。

【心理辅导课程教案】相关文章: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1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自强之星 多因子 全方位引导

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大大减轻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已逐步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更多侧重于物质与经济方面,而对于精神面的引导较少,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自强意识等相对薄弱。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真正实现高校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目标,已成为当前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当务之急。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没有真正体现其应有的功效。

1.1助困方面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基本形成“奖、助、贷、补、减、免”等一体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切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时,出现了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凭借着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而获得经济补助,而部分真正经济困难的生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自卑)没有办理贫困证明或者没有按规定程序申请补助,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援助的现象;同时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得自食其力,在缓解经济压力方面不是靠自身努力为主,导致贫困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因素使得资助工作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助困功效。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学习基础较差,加之无法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导致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纪律观念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逃学,造成学业荒废;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忙于各种兼职而忽视学习,经常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里出去兼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造成虽然经济负担有所缓解,但学习成绩没跟上,更后不得不退学。这些都是资助工作没有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力因素而导致扶智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励志方面

由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方面,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经济的支持,而对贫困生精神方面的引导相对忽视,导致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较弱。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来减轻经济压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救助与补助,甚至部分贫困生形成了“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没有人生规划与目标,缺乏理想与目标,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经济与思想等方面多重贫困。

1.4立心方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家庭。南于客观环境限制影响着贫困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与对待自我,可能形成自卑与自闭心理;且由于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造成潜能发挥受抑制。但当前资助工作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方面较少,缺乏较好的衡量体系或措施来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的对策

2.1“自强之星”评选依据

“自强之星”评选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方式由两部分组成:先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评选条件进行自荐,再由其他同学通过投票方式产生。而评选条件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财政部与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相关规定,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助困、扶智、励志、立心四个方面进行测评与考核。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大的区别是经济压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困难问题。而助困的首要因素是自助。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部分学费与生活费,“自强之星”评选更注重贫困生实践助困,转化为评选指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二,创业实践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不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能够提升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同时,由于成功的创业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应用知识能力,磨砺并增强心理素质,因此创业实践活动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因素之一。这里所指的创业实践活动,不仅指积极参与由学校资助部门在校园内外所搭建的创业实践平台,如淘宝街活动,更包括学生自主创业,如各类实体店及利用网络所建立的虚拟店等。

需要指出。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没有申请贫困补助的,可以通过加强“自强之星”的宣传力度,让这部分贫困生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象并不会受到他人“另眼相看”,只要通过自身努力自立自强,还是令人尊重与尊敬的。

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资助政策意见及励志奖学金评选的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方面进行相关规定,特别是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以此为依据,在“自强之星”的评选中,智力因素(即贫困生的学习情况)应作为一重要指标作为参考。这里所指的“扶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专注知识水平,即专注学习情况。专注学习是指学生在本专注所要求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专注排名为参考,这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要务。通过专注学习情况的引导,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对专注的学习态度与重视程度。

第二,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即非专注的学习情况。有些学生学有余力,在完成本专注学习的情况下又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注兴趣不高,在完成专注学习的情况下,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获取其他方向学习的认证。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包括各种国家、省级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及专注技能认证。

必须指出的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受到从小学习环境的限制、原有专注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影响,因此在“扶智”指标考核上不应该太过于单一。“扶智”方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要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引导他们掌握方法,善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那些注重学习并在专注学习上有进步的贫困生。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在自救。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自我激励、追求进步,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非常重要。转化为“励志”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遵纪守法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违反国家、法规的情况较少,可能涉及到的违纪情况就是因盗窃、诈受到的处分。贫困生可能产生的违纪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违纪、考试舞弊及替考等行为。需要特别指出,有部分贫困生对替考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遵纪守法情况应该作为一票否决因素。

第二,考试不合格情况。参加“自强之星”评选的贫困生,应该要能做出积极表率作用,更何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考试有无不合格情况也应作为一票否决因素,即小管该学生平均成绩如何优秀,只要出现考试挂科,就没有参加评选的资格。

第四,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情况。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知跪乳之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国家与社会资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应该要具有感恩的情怀。从行为的转化上来看,表现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多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多少,也就是对社会认可度的多少。因此,这一因素也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重要衡量因子。

资助工作中对心理方面的测评,主要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人际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心理工作涉及到个人隐私,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当前有关心理测评量化考核的研究较少。对“立心”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自述自评。自述,主要是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自身的表现,同时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给予。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自荐信的书写。

第二,他述测评。他述测评,既是考核参选“自强之星”的贫困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考查其他同学对贫困生日常表现的了解情况及认可程度。主要是引导其他同学客观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日常表现以及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他述测评,能够让贫困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白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评选过程中其他同学投票支持的票数。

2.3“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量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对所提各项因子进行定量测评考核,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的各项指标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由于“助困”与“扶智”两项指标当前研究较为成熟,而且易于量化,而“励志”与“立心”采用量化测评可能考虑到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表1中的各项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整体状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项中给予酌情测评加分,但应该说明加分理由,因此“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与“其他”各方面比重采用3:3:2:1:1进行,在今后测评考核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

2.4“自强之星”评选方式

“自强之星”评选采用自荐、班级推荐以网络投票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自荐。参与评选的贫困生需要按照表1中各因子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同时要特别注重自述自评的书写。

第二,班级推荐。经过自荐后,采用班级推荐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各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人翁作用;而且可以保证推荐材料的真实有效。

2.5“自强之星”宣传形式

“自强之星”的宣传,既要考虑采用传统的宣传形式,又要结合当前新兴宣传渠道进行。除了采用宣传栏宣传外,还可采用微博、博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当然,有条件时也可借鉴心理学领域的情景剧模式,将“自强之星”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让其他同学更直观地受到激励与鼓舞。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2

一、“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受助学生认定申请表”所述内容完全属实。

二、提供有关家庭困难情况、学习成绩和品质状况等方面的材料,真实合法有效,所述内容完全属实。

三、本学期已经得到 单位(个人)资助金 元。

四、承诺自己所受助的资金将全部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上学所需的生活费。

五、我自愿为学校公益性事业无偿服务。

六、我愿意同时接受以下条件:

2、在校期间如有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取消助学金资格。

3、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的,停止助学金资格。

4、高中未毕业,但终止了学业,取消助学金资格。

家庭详细住址及

父亲姓名: 职业:

母亲姓名: 职业:

年 月 日

学生诚信承诺书(二)

承诺书

诚实守信是安康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条件。为了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提高诚信素质,树立生的良好诚信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场经济需要的诚信人才,争做一名合格的道德公民。我庄严地做出如下承诺:

一、“缓交学(杂)费申请表”所述内容完全属实。

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所述内容完全属实。

三、“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所述内容完全属实。

四、本学期已经得到 单位(个人)资助金 元。

五、家庭为自己筹集的学(杂)费,已全部交到学校,没有挪用而故意欠费。

六、我自愿为学校公益性事业无偿服务。

七、以上任意一条若填写不属实,我愿意同时接受以下条件:

1、不参加上学年(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专注奖学金和其它奖学金的评定。

2、不参加上学期(年)各种荣誉称的评比。

3、不申请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

4、不享受国家对生回家时火车票减半的优惠政策。

承诺人:

时 间:

学: ;系别、班级: ; ;

家庭详细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3

【1】

家庭贫困证明

贵校学生 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其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___人,家庭年收入约____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医疗支出较大 其它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盖章 单位

盖章 单位

村委会(居委会) 乡、镇(含)或或家庭联系人所在 民政部门单位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2】

家庭贫困证明

现特证明××省××××县(区)××镇(乡、办事处)××村(或居委会)××组组民(民)××同志之子(女)××,于200×年×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专注××年级××班级学习。

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 乡镇或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备注:

1、请学生以当地民政部门的身份自己书写贫困证明书;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4

[关键词]教育获得 不平等程度 家庭经济资本 家庭文化资本

国内城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在近30年间展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美国学者迈尔指出,教育的不平等有两个面的问题:一是分布(distribution);二是分配(allocation)。比如说,情况A下50%的人只能念到初中,50%的人可以念到高中;情况B下10%的人只能念到初中,90%的人念到高中,哪一种情况更平等?当然是情况B,这里的平等是指分布上的平等。但同样是50%的人念到初中,50%的人念到高中,情况X下可以念到高中的人结果都是富人,而只能念到初中的人结果都是穷人;而情况Y下可以念到高中的人结果一半是富人,一半是穷人;只能念到初中的人结果也是一半是富人,一半人是穷人。那么哪一种情况更平等?一般人会认为是情况Y,这里的平等是指分配上的平等。这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教育分布的异质性程度;后者指的是个体分配到分布位置上的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依照迈尔的区分,利用数据从分布和分配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下城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内社会变迁研究期调查”。调查于2005年7月由国内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组织实施,分别在大连、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南宁六个城中采集样本。六个城的选择是根据研究设计者的要求进行,前三个城位于沿海,后三个城处于中西部。城内部样本的选择则按照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法进行,每个城的样本规模都是800人,总样本规模为4800人。从事后的数据质量检验来看,数据的可靠度是比较高的。

二、分配面:“上”――经济资本转化逻辑的增强

(一)用比例差异进行的测量

“上”无论是在改革前还是在改革后,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经历事件。它所蕴含的社 会意义,,远远超过一种教育或人力资本的增加。在改革前,它意味着跨入了体制内向上流动的通道;在改革后,它仍然意味着一种身份与认同,意味着一种职业生涯径的开端。因此,单独把“能否上”这一事件提取出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用优比进行的测量

(三)经济资本转化抑或文化资本传递?

但是,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逻辑并没有在近30年中增强。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相对于小学的优比只在前:二个出生组中统计显著:高中相对于小学的优比只在前三个出生组中统计显著;相对于小学的优比在所有出生组中统计显著,但优比值基本稳定在4.0左右,在更后一个出生组中甚至下降到3.0以下,并没有显示出上升的趋势。如果说家庭文化资本传递强度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那就是基本稳定中带有下降趋势。

三、分配面:上高中――“分轨”中的不平等

但遗憾的是,此次数据中并没有回答人所上高中是否是重点高中的信息,因此无法测量不同出生组中家庭经济地位对于教育分轨的影响。但是,数据中却包含了回答人的子女安康在上高中者的学校类别,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以便了解目前国内城中家庭经济地位对于高中阶段教育分轨的影响。我们仍然采用logistic统计模型来进行分析,因变量为“是否进入省重点高中”;自变量为“家庭经济资本”(家庭人均月收入,单元为百元)、“家庭文化资本”(上学者父亲的文化程度)。数据中共有504名回答人的子女正在上高中,但其中有41名家庭人均月收入或父亲文化程度信息缺失,故而有效的个案数为463人。这463人中有112名上的是省重点高中:其余351人上的是非省重点高中。

统计的结果如表7所示。我们发现,在能否进入省重点高中的问题上,家庭经济资本的作用是显著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每增加100元,子女进入省重点高中的优比就增加为1.07倍。这表明,家庭经济资本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分轨中的确有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明显低于升阶段中经济资本的作用。

四、讨论:宏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设计

1、近30年来,国内城的教育分布上的平等程度呈现出倒U形演变趋势,教育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先是逐渐扩大,而后又逐渐缩小。今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国内城中教育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必将更进一步缩小。

2、在教育分配面上国内城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并未减少,相反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在“上”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经济资本转化的逻辑逐渐增强,而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逻辑保持基本稳定,近10年来甚至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在“上高中”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作用突出地体现在“重点”与“非重点”的分轨过程中,而在城中未能上高中的子女日益集中于那些文化资本缺乏的家庭中。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5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一直是教育资助工作中的难题,想使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有效分配给需要国家扶助的对象,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做出准确衡量,但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列明此项工作的难点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建立了奖、贷、助、勤、补一系列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扶助体系已有十年的时间,每一项都离不开对贫困生的认定。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始终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也没有确立完善的评定制度。当下因为贫困生认定体系不健全, 出现了一些帮而不贫、贫而未帮的现象,这就违背了国家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初衷。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投入547.84亿元,各级政策在这项工作上逐年递增的大额财政支出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贫困生认定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效果。

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原因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两大难点:一是调查清楚学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如何,即弄清“谁是真贫困生”;二是区分学生的贫困程度,即弄清“普通贫困生、贫困生和特困生”。

1、调查清楚学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有一定困难

由于我国个人征税系统尚不完善, 国外的认定方法不适合照搬,我们也就无法准确获知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收入国家更是无法掌握,导致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一直很棘手,由此引发后续的资助工作也面临难题。

总体看,现在高校施行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办法几乎都是套用“个人申请和证明——班级民主评议或投票——院系审核——学校批准认定”这样的模式,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我描述和师生评价。而这些信息的获取都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和人际因素,程序和办法不规范,认定方法缺乏准确性,评选过程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失误。

各高校的上述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在贫困生认定实践中,校方凭借认定的基础材料就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上面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是有待检验的,由于目前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高校不可能去生源地一一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学生所提供的证明也是鱼目混珠,有虚构或夸大贫困事实的成分。

2、区分学生的贫困程度困难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区分学生的贫困度。但由于收入信息不透明,这导致了全面收集和计量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是一项非常艰难而繁重的工作。

高校学生生源分布广泛,区域经济的差异使得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各地政策在开具证明时对“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不统一,来自中东部城的特困生家庭经济供给能力可能比生源地是西北的贫困生经济水平要高,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指标,仅靠基辅导员完成认定,结果很难让学生信服。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的对策

1、建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实行动态化管理

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都是从学生进入高校开始,高校本身没有行政权派人到生源地民政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教育资助中也没有这笔经费可供支出。相比之下,贫困生的生源地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由他们进行认定能大大节省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花费的成本。因此,国家应统一制定政策,从中学时对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动态化管理,并装入学生档案。调查表的制式应该像一个小册子,分为中学阶段、阶段、研究生阶段,对各阶段经济困难程度做以说明、标注。内容上应包括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信息、家庭经济指标和接受资助记录。每个阶段的资料信息由相应教育机构负责审定,并由相关教师签字确认。

2、多重措施并举,认真厘清学生贫困程度

通常,高校贫困生被分为普通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次。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资助档次和标准可由高校根据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认定,就要遵循高校所在地的经济标准,衡量出申报学生的综合贫困度。鉴于笔者上文谈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3)调动各方面力量对教育资助的过程和结果行使评价和监督权。教育资助是一种福利,必须辅之以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要享受国家福利待遇,就必须接受合理的监督。我们应优化现有的认定办法,在各省、、高校内公布监督电话,广泛运用网络资源,将贫困生、非贫困生、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者这些相关利益人有机协调和组织起来,参与贫困生认定网络评价工作,共同构建成一个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体系。

【参考文献】

[2] 毕鹤霞, 沈红。贫困生判定的难点与认定方法探究[J]。高教探索, 2008.5、

[3] 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武汉 2010、

[4] 潘国华,毛曦,曹浩。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与思考[J]。 南京学报, 2010.4、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6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草案;受害人范围;界定

国内虽与美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在防制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引起的实际问题方面是有相同性的。 因此,通过比较美国及借鉴美国在家庭暴力立法及隐私上的具体做法,可以使我国找到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实现立法的前瞻性,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系列问题上提前关注。

从立法面上来看,反家庭暴力法中涉及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等多个重要问题。首先,家庭暴力中“暴力”的定义。根据各国的立法情况来看,暴力大体包括身体、精神、心理等几个方面。美国各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家庭暴力又不同的立法说明,但在暴力的内容中都包括了非身体形式的精神虐待。而美国安康协会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性、经济暴力试图保持对另一个亲密伴侣的权利控制时,即发生家庭暴力。”这种定义的关键点在于权利控制,是指施暴者的施暴行为有明显的控制性,而被施暴者的某些权利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剥夺的状态。以经济暴力为例,经济暴力本身能否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是存在争议的,因为经济暴力不像肉体暴力一样具有人身损害或惯常认为的暴力性。但施暴者在经济上对弱势一方的完全控制,家庭主妇或无经济来源的妇女在家庭中可能遭受此种暴力,是对方对其财产权的剥夺。家庭中很难将双方的贡献以经济的形式进行表述,但经济权却可能遭到一方的控制而使另一方完全陷入一个类似精神暴力,甚至是身体暴力的漩涡。可以说,此种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方式是延展性的界定,包涵了家庭暴力可能存在的各方面表现形式。而我国在反家庭暴力(草案)中,将家庭暴力描述为“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此种定义方式的好处是将家庭暴力的含义以一种概括性的方式来说明,给之后立法以一定的空间。但仔细分析,这种描述的延展性与上述美国对家庭暴力的延展性是不相同的。同为对家庭暴力的扩展性说明,后者是明确的拓展,整个定义可以说是包涵整个具体实践情形但反过来明确指导实践中的各类类似情况。很好地实现立法的明确性及可参照性。而前者的描述过于模糊与概括,此类描述不利于隐私的规范及的正确适用。笔者认为,对于家庭暴力,可直接借鉴美国对此类问题的定义进行更加细致、系统的界定。其次,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牵涉到一般暴力与家庭暴力认定的矛盾。若受害人范围过窄,就是去单独立法保护的意义;若受害人范围过宽,同样也会导致上述问题。所以,对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界定,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参照其他国家的部分经验。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将“家庭成员”直接描述为“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及“具有家庭寄养关系的人员”。此种规定具有明显的限定性。而美国在此类立法中规定为:(1)配偶或前任配偶;(2)同居者或曾经同居过的人;(3)具有约会关系或曾经有约会关系的人;(4)或曾经为的人;(5)有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6)因婚姻或曾因婚姻而具有联系的人;(7)同有子女的人;(8)符合前7项之人的未成年子女。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家暴受害人范围界定时,更加贴近现在社会的生活现实,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囊括了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家庭关系中的部分“家庭事实”。笔者认为,随着国内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定义在发生改变,“家庭成员”的范围相对于以往也有所不同。如果参照社会事实,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范围进行适当扩大,更有助于实现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意图。

我国此次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对家庭暴力界定及暴力受害人范围定义等方面都属于概括性或模糊性的条文。与之前在各类中所作的宣示性条文虽有着实质性差异,但表面差异却不明显。如果我国效仿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公权力防制,那么至少要求具有可实施性。从我国现实来看,本身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在家庭暴力法思想方面薄弱的民众基础,导致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的实施环节困难重重。由此,更应该以较明确的立法来实现立法意图,并起到法教育的部分功能。

作者简介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高中阶段;影响因素;

一、引言

此外,教育财政均衡一直是国内外关注和努力的重点问题,但鲜有研究分析家庭之间的私人教育支出的差异现象。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推动因素,为从根本上解除家庭教育支出的制约因素以及为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数据和计量模型

1、数据收集

2、变量设定

影响高中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以及实际情况,从以下角度选取自变量:

(2)中考成绩(ZHSEESUM):中考成绩是中考总分标准化成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分数。

(4)城乡生源(Rural):设定为虚拟变量,农村生源为1、城生源为0、

(5)兄弟姐妹数(SibNo):设定为有序类属变量,分为0个、1个、2个、“3个及以上”四个等级。

(6)单亲家庭(SINGP):设定为虚拟变量,单亲家庭为1、非单亲家庭为0、

(7)社会经济地位(SES):连续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把父母受教育程度、父亲/男监护人和母亲/女监护人的职业社会地位排序这四个变量合成为一个SES指标。

本研究对因变量“高三家庭教育成本”的衡量包括以下几个统计口径:“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各项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择校费是一次性付清三年的费用,因此高三当年的成本为其1/3、

3、实证模型

本研究的回归模型可以表达为:

其中exp是因变量,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因变量进行回归,即“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自报家庭教育负担”,βiX是回归系数和自变量。

四、数据和描述统计

对于家庭年收入的描述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家庭平均年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平均值为47428元,更低的家庭年收入为6000元,更高为200元,其中72.79%的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低于48000元(平均值)。

表2对主要的因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值为6843.037元,家庭教育净成本平均值为6730.378元,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值为2966.584元,自报家庭教育负担率为22.3%,实际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6.9%。

本文对两种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进行了衡量,“家庭教育支出”由计算得出,数据相对准确,但可能漏掉一些支出条目;“自报家庭教育支出”是家长报告的支出总数,不涉及漏报,但可能存在由于家长个人开支印象的偏差以及对家庭教育支出理解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偏误。“家庭教育负担”以及“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同理。

图2报告了不同收入次家庭教育支出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在120000以下的家庭,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年收入基本成正比,家庭年收入在120000以上的家庭的教育支出趋势趋于平缓。

表3报告了各项因变量的方差分析(ANOVA)结果。组内方差反映学校内部变量差异程度,组间方差反映学校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表3可知,尽管“家庭年收入”的组间方差较大(即在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家庭教育成本的组间方差都减小到10%以内(“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除外)。“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占比例达到48%。由此看出,学生家庭之间的收入、教育负担、教育支出及各项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实证分析结果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成本以及家庭教育负担率的回归结果。对于每个系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某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该变量取值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相反,如果某自变量为负,若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该变量值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自报家庭教育负担”是家长自我报告的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由于农村多子女家庭容易把对多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当成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投入报告出来,因此回归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由表4第1列和第6列可知,在家庭收入方面,“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外,“自报家庭教育负担”与“家庭收入”成反比,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1)从父母的感知投入来看,家庭收入越高的父母感觉自己为孩子投入更多的教育支出,且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越重;(2)家庭收入高的父母可能在学业以外的项目上为孩子花费较大,也一并算入教育支出中。而我们计算的单项教育支出和学业相关总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这说明在控制了其他主要背景变量后,不同家庭收入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都不考虑家庭经济情况。

在中考总成绩方面,“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三个因变量均与中考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中考成绩低的学生在“择校费”、“课外辅导费”等方面的支出较多,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而成绩较低的学生的奖学金又相对较低,因此家庭教育净成本相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较高。在家庭教育负担方面,中考成绩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在城乡生源方面,农村生源的“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均显著高于城生源,说明农村学生的父母认为家庭教育负担较重。与“家庭收入”变量相同,生源户口与其他因变量的关系并不显著,说明生源户口也是通过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成本及教育负担率的。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8

论文: 本文就家庭视角评述国外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关研究。有关文献表明,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明显的外在化特征,区分性低,较少指向未来;他们存在社会信息加工中的译码困难和归因偏向,其信息加工技能和认知控制技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性情绪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他们的亲子依恋往往是不安全甚至矛盾类型;他们往往难以被同伴所接纳,在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适应不良,其友谊质量也比较差,但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以及良好的群体特征是改善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各种不利因素还会对其社会交活动中的活动能力、活动数量、活动水平和活动技能带来影响,在他们身上也更容易出现攻击、退缩以及各种过错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有关这些儿童的神经生理与心理学结合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

1 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几种典型及其关系

尽管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情况各异,非常复杂,但从焦点表现来看,国内外研究大都集中在三类比较典型的儿童上。⑴家庭贫困儿童或经济文化弱势儿童(economicallydisadvantaged children,underprivileged children)。对于这部分儿童的界定,一种是由较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另一种则是根据某种约定成俗的社会等级或少数民族身份。前者如美国,每一个时期都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国民收入状况划定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ses)。如当前有研究者往往把美国家庭年收入低于10美元界定为低ses[1],而20世纪60年代末期则以年收入0美元为界[2]。在以色列,界定家庭贫困儿童或经济文化弱势儿童主要依据父亲的出身、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住宅密度等三个参数[3]。后者在一些社会等级制度或特征比较突出的国家或地区比较通用,如印度的研究者除了以家庭收入为指标外,还往往以婆罗门家庭和“神的子民”家庭作为区分处境有利和不利儿童的依据[4]。⑵家庭关系不利儿童。即由于父母分居、婚姻冲突、离异、再婚、死亡、失踪等家庭各种不稳定人员关系或负面因素等导致缺乏必要的关爱和照顾的单亲抚养、隔代抚养或寄养儿童。其中以离异家庭儿童为更具代表群体。美国当前每年有100多万的儿童经历父母离异,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也有十多万儿童遭受父母离异的痛苦[5],我国学校中的父母离异儿童数目也非常庞大。⑶受虐待儿童(maltreated children)。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上述三个方向仅仅是代表了与家庭有关的不利处境儿童的比较典型性的类别,除此之外,还会有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社会文化变迁、各种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短期或长期的家庭系统紊乱或家庭环境不良,从而出现与之相应的各种家庭处境不利儿童。

另外,对于某些儿童来说,各种不利或弱势因素很可能会交织在一起发生交互作用或多重影响,比如,家庭贫困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父母冲突,也容易引发父母对儿童教养的粗暴简单和对儿童发展的忽视,父母离异也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失去经济支柱而穷困,也容易引发单身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虐待和忽视。在这其中,尤以受虐待和被忽视儿童为问题集中表现群体。在考察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还须注意的是,上述三类儿童在其社会性发展中既有共通之特点,也有相异之发展轨迹和方向。

2 社会认知与社会性情绪

2.1 自我概念的内容与特点

2.3 社会性情绪的发展特点

3 社会交往和同伴关系

3.1 亲子交往和亲子关系

许多研究发现,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性。虐待和忽视经历还能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退缩行为,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逃避和退缩还可能使他们卷入逃避性的青少年违法中。shields等人(2001)以7日夏令营的方式,让互不相识的处境不利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小组中开展交往与和娱乐活动,在第四天让每一个儿童在小组中根据合作的、分裂性的、怕羞的、打架的发起者、领导者等五个特征之更进行同伴提名,结果发现有虐待经历的处境不利儿童表现出大量的适应不良行为,在同伴提名中被更多的被认为是更具分裂性、缺乏合作性以及打架的发起者[26]。在另一项夏令营研究中,也发现有虐待经历的处境不利儿童更为明显地避开其他儿童,远离表示友好的同伴的接近;与对照组儿童关切的表现不同,他们对那些难过忧伤的同伴不仅没有表现出关心,反而会趋向回避甚至攻击。所以一般来说,有虐待和忽视经历的儿童很少主动发起同伴交往,表现出更多的负性社会交往、更多的外在化行为和不恰当行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他们很少可能成为受欢迎者,更多可能被同伴所拒绝。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氛围融洽的良性群体中,处境不利儿童同伴交往的频率、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积极情绪的表现都与对照组儿童相似,而在新形成的群体中,他们缺乏能力表现,其积极情绪的表达也随着年龄减少[27]。这说明,积极的同伴交往和良好的群体氛围是驱除家庭处境不利所带来的阴影的灵丹妙药。

从双向互选的友谊关系来看,正是由于处境不利儿童低劣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使他们在广泛地建立友谊和维持友谊关系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友谊的情感质量和友谊的亲密需求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指标,toth等人曾让儿童从这两个维度描述了他们与父母、老师和更好朋友的关系,结果发现,处境不利儿童在这两个维度上毫无相关,他们对同伴的亲密行为期望也较低,这种低期望值的同伴关系概念不利于他们与同伴形成互惠行为,从而阻碍了友谊的建立与维持[20]。

不利的家庭环境作为前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儿童在同伴交往上的诸多问题,但也正是同伴交往和友谊在儿童早期不良家庭环境和今后社会交往之间充当调和因素。目前,恢复性同伴治疗(rpt)作为一种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方法在学校、家庭、社区都得到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社会行为与行为问题

儿童社交活动的参与性和胜任性也因家庭环境不利而受到影响。有人采用儿童行为问卷(cbcl)让儿童母亲对有受虐待经历儿童和对照组儿童的社交活动中的活动能力、活动数量、活动水平和活动技能进行评定,有关的社交活动涉及体育、游戏或业余爱好、工作和家务、组织或俱乐部团体活动。结果显示,两类儿童的活动数量和活动技能均有显著差异,有虐待经历的儿童的母亲在孩子所参加的所有活动中都明显地倾向于认为其不胜任或无能力[30]。而家庭经济文化弱势的儿童则表现出另一种倾向,他们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更多地寻求家庭外的支持,家庭外行为也更频繁、复杂。

5 几点简评

5.1 家庭贫困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受虐儿童仅仅是处境不利儿童的几种典型表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处于不良或不利于其发展的家庭环境,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种环境的消极影响;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不良家庭环境的动力学机制不同,对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具体影响也各不相同,同时,这种影响与儿童生活的其它生态系统发生不同的交互作用,从而导致这些儿童彻底摆脱这些消极影响的恢复力(resilience)也可能各不相同。为此,我们需要一方面具体细化研究各种处境不利儿童在认知、情绪、个性和自我系统、品德等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要探索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共同高危因子及其动态演变、各种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的共同特点、共同高危因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促进儿童积极发展的恢复力构成要素等等。

5.2 如果说家庭贫困往往是各种家庭问题发生的起始原因的话,那么儿童忽视则是家庭处境不利对儿童影响更具普遍性的现象。在经济贫困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不高,或每日为生计奔波。前者导致父母缺乏教养孩子的基本知识,后者导致父母没有时间教养孩子,两者都容易导致对孩子的忽视。在父母冲突、离异、分居的家庭里,父母要花很多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焦虑、烦躁以及独立支撑的经济压力很难使他们顾及到孩子。我国社会总体偏低的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转型期逐步上升的离婚率,为儿童忽视现象的高发性提供了可能。从上对儿童忽视的一般分类来看,涉及身体忽视、情感忽视、医疗忽视、教育忽视、安全忽视和社会忽视。这不仅影响到儿童的生存、安全和身体健康发育,而且还影响到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教育忽视还相当于在早期剥夺了个体未来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由此来看,把忽视理解为对儿童发展的毁灭性影响并非夸大其辞,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5.4 国外研究者所关注的处境不利儿童范围相对狭窄。事实上,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急速变迁的我国社会,除了上述几种类型的处境不利儿童之外,下岗职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农村留守儿童等可以广义地划归入儿童弱势群体的范畴中。对这些儿童发展的研究是极具本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条件的关注、呼吁和扶持既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研究现状来看,对这些儿童往往是描述的多,深入研究少;呼吁的多,实质性的发展性干预少;单学科探讨的多,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整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少。我们应该在充分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国内特色的研究范式和干预策略。

6 参考文献

5 bream v, buchanan a。 distress among children whose separated ordivorced parents cannot agree arrangements for them。 british journalof social work, 2003, 33(2): 227-238

6 cicchetti d 。 an odyssey of discovery: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threedecades of research on child mal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 (8):731-741

12 joseph m p, kathy g。 hostile attributional tendencies in maltreated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3, 31(3):329

23 ackerman b p, brown e d et al。 maternal relationship instabilityand the school behavior of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38 (5): 694-704

3099

26 shields a, ryan r m, cicchetti d。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caregivers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 as predictors of maltreated children’s rejection by pe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37(3):321-337

27 marlys m staudt 。psychopathology, peer relations, and school functioning of maltreated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 children &schools, 2001, 23 (2): 85

28 herrenkohl e c,。 herrenkohl r c, egolf b p 。 the psychosocialconsequ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instability on maltreat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3,73 (4) :367-380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9

论文关键词 隐私证人制度 隐私协商 证据

一、我国现行隐私证人制度的现状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及隐私现状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证人出庭,并且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作证,从而保障在证人证言环节上的公正性。

二、我国隐私证人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证人自身的因素

1.不愿卷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与“官司”有牵连,不愿参与协商,认为别人“打官司”与自己不存在利害关系,为别人作证是多管闲事,正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态度,在法庭或当事人要求其出庭作证时,以种种理由推脱,不愿意出庭,有时即使勉强出庭,态度也不严肃、不认真,草草应付了事。

2.害怕作证后受到打击、报复。通过笔者在工作中了解发现,很多证人不愿意作证是因为害怕遭到其证言不利方当事人的打击报复,不敢作证。特别是在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差,自身缺乏安全感的地方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证人出于保护自身和亲属的安全,不敢出庭作证。

3.证人不愿意因作证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有的证人缺乏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正义感,认为作证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有时还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所以不愿意作证。

4.证人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一种情况是证人与案件一方当事人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或者有亲属、朋友或同事等关系,作证会对其产生不利后果,或者与案件本身有利害关系,作证对自己产生不利后果。那么,证人就会置义务于不顾而不愿作证。另一种情况是证人与一方当事人有过节,如实作证会对其有利。那么证人就会存在侥幸心理而作伪证。

(二)立法方面的因素

1.立法内容中证人的权利义务显失平衡。承担义务必须赋予权利。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在要求证人承担作证义务的同时,应赋予其与承担的义务相对等的权利。如果只强调义务,而没有必要的权利保障规范,或者规范不够明确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在具体实践中无法操作,必然导致证人的权利义务失衡,从而影响证人作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表现为: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损失补偿规定不够明确具体。规定第54条规定:“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方一方当事人承担”。在强调证人作证义务的同时,明确了证人享有经济补偿权利,这是该规定的进步之处。但是,规定只提出补偿证人的合理费用,但对合理费用的具体范围没有确定,对证人获取经济补偿的具体程序也没有明确,可操作性不强。隐私实践中,由败诉方承担证人费用的裁判几乎没有。

第二,未规定证人在特殊情况下拒绝作证的权利。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证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权拒绝作证的规定,如果缺少该规定,绝对要求知道案件事实的所有人作证,可能会影响社会、家庭的伦理道德关系,从而影响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也可能因证人的作证行为而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还可能因证人的作证行为使证人的职业形象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另外,从立法角度而言,对证人的主体资格设置也不够严谨科学。

(三)隐私实践的因素

1.部分隐私对证人制度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隐私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目前部分隐私人员素养不高。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证人制度的准确贯彻落实,反映在具体案件中,就是对证人证言的重要性相比较其他种类的证据重视程度不够,对证人权利的保护也不够积极、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

首先,部分法官由于协商传统的影响,在审理实务中重视书面证据而忽视证人出庭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书面证言经过法庭的当庭质证,和证人在法庭当庭陈述的证言是一样的,具有相同的证明效力,所以,对证人出庭不够重视,要求也不够严格。

其次,由于有些法院隐私人员有限,法院的案件累积比较多,而法院对法官年终进行结案率的考核,法官为了较快的办结案件,提高结案率,有时不愿意让证人出庭作证,这样可以省去向证人送达的时间,在法庭审理中也可以省去证人的陈述时间、省去向证人的询问质证时间,也可以避免由于证人证词可能出现的反复、矛盾而引起的审判期限的延长,也可以避免由于证人的出庭而引发的经济补偿麻烦等问题,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审结案件,这种片面追求效率的做法,由于不重视证人出庭的作用,有时会直接影响案件的审理质量。

再次,在少部分法官的潜意识中,将证人作为审理案件工具来看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只要求证人如实尽其作证义务,对其权利的保护缺乏足够重视,不尊重证人,有时甚至随意呵斥证人,这就使越来越多的证人远离法庭,而且会引起连锁效应。现在,隐私改革趋向于法庭审理的公开化,隐私文书的透明化,这是保障隐私公正的需要,是对隐私审判进行有效监督的方式之一,但这种趋势没有充分注意到证人的特殊性,部分法官在案件审理中,对证人的基本情况及其证言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保密,也影响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篇10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在高校工作管理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尤为重要,整个认定流程的科学、可行性对于教育公平与校园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需对此项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把握认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原则与基本要求,创建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管理方案。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

相关部门在近几年不断增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他们的梦。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新的资助体系也得到一定的改进,为了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客观公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我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健全成熟的认定管理方案,诸多高校在对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欠缺,且遭遇一定的困扰。某院作为一个超过本三分数线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样认定工作中也有诸多疑问。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1.1 诚信意识淡薄。

自新的贫困生认定规定实施以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其家庭条件划分贫困生和特困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定,相关管理部门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规定。比如说,学生或其家庭成员出现意外变故致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来认定是否为贫困或特困生。这些方法是合理的, 且易于实现,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事实上贫困和特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造成经济困难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对贫困与特困两个级进行确定时,需对具体问题、具体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

1.3 认定方法不科学,过程监督不足。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比,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划分为特困生、贫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在此基础上,依照25%~30%的比例对贫困生人数进行认定。然而,高校中诸多院系为了降低冲突与矛盾,将指标分到每个年级每个班。这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基本判定条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其二,各个高校中不同专注在其学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每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同,有效学院存在名额少,贫困生较多的现状,这样难以有效的对真正贫困生进行认定。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

2.1 制定严格政策,可行认定程序。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须综合多方面标准来认定。按照当地更低生活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对于此项工作的实施,政策相关部门需给予大力的支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根据上述认定工作的管理标准,当地政策需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3 建立原籍认定,加强监督机制。

2.4 全面增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要存着一份感恩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基本知识、资助政策演讲、资助征文等各种比赛,强化在校生的诚信意识。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3.1 成立相关帮扶机构和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高校教育的个环节。有效了解与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是政策、教育部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此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前提保障。并且需要政策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贫困生量化标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存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根据具体的指标,信息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相关条件,将其贫困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此外,需对贫困生相关方面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某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一直都重视调查研究,每个学年初都要组织两次座谈会: 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此次认定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标准;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到目前为止,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执行标准与管理方案已经有效的形成。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高校贫困生也是如此。这些本质的东西只有他们周围的学生或熟悉的人所知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贷(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以及勤(勤工助学岗位)等信息的渠道。每一次的信息应及时公布,并提前公布确定的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单,让学生来识别和评价。

3.3 建立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

参考文献:

[1]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

以上关于“调节亲子关系念什么经”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调节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谐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Why have I been blocked?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mand or malformed data。

“我是阳性怎么办?”“家人变成阳性怎么办?”“居家上网课,孩子学习效率低下怎么办?”这些是近几天大家颇为关注的问题。

在本学期剩余时间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即将到来的奥密克戎高发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责任人。那么,学生和家长们在心理上需要做哪些调试呢?宁波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老师、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廖夏俊,梳理了以下情况,帮助大家积极应对。

问题1

1、接纳现实

2、寻求支持

学会向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同学朋友寻求帮助,将自己的担心、焦虑向他们倾诉,在沟通中获得安慰与心理支持,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缓解自身不良的情绪状态。

3、适量运动

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适量运动。科学研究发现,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释放缓解焦虑的多巴胺、内啡肤,而且可以转移注意力、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力,帮助我们尽快“转阴”。

问题2

看到阳性的数据越来越多,我们班级上也出现了好几个,我很担心自己也会被传染。

1、想一想

2、清一清

3、静一静

疫情的不确定性对学生是心理状态的一次小考,看到周围的阳性不断增多产生比如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这是我们自身在对外界快速变化环境的一种适应的过程,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必对自己的情绪表现过度担忧甚至自责,许多人都和我们有一样的感受。这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要关爱自己的信,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做几次简单的深呼吸,等到心情平静下来后,再解决事情。

问题3

因为疫情,我们开始居家线上学习,但是我总是静不下心,眼看期末快到了,让我更加烦躁不安。

当我们在居家学习时,无法静下心来,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哦:

1、平缓呼吸法

吸气、屏气到呼气均默数5秒,吸气时通过鼻腔缓慢而充分地将空气吸到身体更深处,呼气时则通过口腔缓慢呼出,待完全呼出气体后可正常呼吸2次。循环上述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2、“蝴蝶拍”

可以闭上眼睛或者半合着眼,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双手交替摆动,轻拍双肩,同时缓慢深呼吸,如此重复,直至恢复平静。

3、关注当下法

不过度忧虑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做好当下所能做的事情。保持一定的生活工作节奏,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学习、锻炼。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做的事情上。

问题4

我是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因为疫情,整个年级都改为线上教学,孩子自觉性比较差,因为网课曾经也和孩子发生过矛盾,眼看期末了,越想越着急,不知道怎么办。

1、建立学习仪式感

为了更好地投入网课学习,家长可以帮孩子在心理和物理空间上创设学习的“仪式感”。如:像在教里上课一样做好课前准备,提前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准备好上课用的相关书籍和学习用具,穿好校服端坐桌前等待上课。利用闹钟设定“上课铃”,帮助孩子找到上课的感觉。

2、让孩子成为“小先生”

家长让孩子当“小先生”,每天给你讲授一下今天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家长这样看似虚心向孩子学习的举动,实际上会让孩子们把学习到的知识在大脑中进行重新回忆,孩子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让孩子有好的感觉,要多给予孩子肯定。

3、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学习,为更好建立关系,避免家长与孩子“相看两生厌”,建议家长每天和孩子做到“三个一”:每天与孩子拥抱一分钟,每天与家人真诚有效沟通一刻钟,每周和孩子自由放飞一小时。

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境遇,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地应对,我们不能控制疫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科学的防控。健康的心态是我们有序学习、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疫情,调整好心理状态,没有哪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

专注心理支持

2、微信搜索“甬心伙伴”小程序,在平台上观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更多心理调适的知识与方法。“宁波中小学生成长云课堂”“甬心伙伴”微信自助小程序等平台开放了“防疫专区”,提供了系列心理调节课程。宁波晚报记者 马亭亭

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一、本文概述2、强调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积极心理学还能为父母提供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方式。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父母应该采用鼓励、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看待生活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沟通方式能够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更后,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增强父母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父母需要认识到,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当他们能够积极处理自己的情绪时,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父母还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的心态,从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父母应该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从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出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降低孩子的焦虑和压力,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和积极心态的孩子。3、概述本书的目的和结构。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旨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和积极心理,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情感。本书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自信的孩子”、“有责任感的孩子”和“坚韧不拔的孩子”。

在当今社会,积极亲子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什么是积极亲子关系呢?简单来说,积极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稳定、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基于相互尊重、信任、沟通和共同成长的原则。这种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积极品格和创新能力。

2、积极亲子关系的定义

积极亲子关系强调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支持。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平等、尊重和沟通。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同时也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关爱。而孩子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经验,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这种关系下,父母和孩子能够共同成长,相互支持和鼓励。

3、积极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积极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这种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孩子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其次,积极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塑造积极品格。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能够学会乐观、积极、坚韧等优秀品质,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后,积极亲子关系还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创新能力。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能够尝试新的方法和思,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2、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倾听、尊重、鼓励等。建立积极亲子关系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以便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互动。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技巧和建议:

倾听是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基础。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倾听他们的观点。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应该放下手机、报纸等干扰因素,专注于与孩子的对话。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不仅可以加深对孩子的了解,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尊重是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关键。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要强制他们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而是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达成共识。此外,父母还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随意干涉他们的私人空间。

鼓励是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表扬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难关。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再者,张爸爸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成功地帮助儿子战胜了学业困难。他的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时成绩下滑,产生了厌学情绪。张爸爸深入了解儿子的学习状况,发现儿子其实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但因为缺乏自信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导致的。于是,他开始指导儿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鼓励他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心态。半年后,儿子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还成为了班里的优秀学生。这个案例显示了积极心理学在学业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乐观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更后,我们来看看赵妈妈的实践经验。她的女儿热爱舞蹈,但因为一次比赛失利而产生了自卑情绪。为了帮助女儿重拾信心,赵妈妈一方面鼓励她多参加舞蹈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失败。通过与女儿共同分析比赛失利的原因,赵妈妈帮助女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了改进计划。她还鼓励女儿多与舞蹈老师和同学们交流,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在赵妈妈的引导下,女儿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成为了一个乐观、自信的舞者。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积极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父母培养孩子品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赞扬、鼓励和支持肯定等技巧,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具体实践中,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积极向上的个体。三、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2、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信心和乐观态度是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重要的心理储备。有自信的孩子往往更积极、更乐观,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面对困难时更有决心去克服。而乐观的孩子,即使面临挫折,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将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阻碍。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发现并欣赏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理解并接纳他们的短处。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认知的初步能力,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挥,从而增强自信心。

其次,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感受到被接纳、被关注,从而更有安全感,更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再者,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同龄人的活动,甚至是比他们年幼或年长孩子的活动。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技能,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适应能力。

更后,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并从中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新的开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孩子会逐渐明白,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有能力去面对和处理困难,从而培养出坚韧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和关注。通过以上几点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3、探讨如何应对孩子的挫败和困难,保持积极心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败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当孩子遇到这些挑战时,父母如何引导他们积极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篇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将探讨如何应对孩子的挫败和困难,以保持积极心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挫败和困难是成长的机会。孩子在面对挫败和困难时,需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例如,当孩子在考试中失利,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反思备考过程中的不足,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这样,失败的经历就能转化为宝贵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其次,建立积极思维是应对挫败和困难的关键。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引导他们相信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例如,当孩子学习新技能遇到阻碍,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并自己克服类似困难的经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应对问题的心态。

此外,我们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当孩子面临挫败和困难时,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向老师、同学或家人寻求帮助,以便从不同的人身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和方法。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积极心态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挫败和困难时,积极心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自我价值感。同时,积极心态还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接受孩子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这些差异。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肯定孩子的优点时,也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自己。

其次,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引导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相信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更后,给孩子提供正面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尽量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在与孩子互动时,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户外运动、阅读俱乐部等,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拓展人际关系。

1、介绍社交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定义和重要性。

社交技能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沟通、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社交技能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具备良好社交技能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区等不同环境,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并能在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中取得优势。

道德品质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它包括对规则的遵守、责任的承担和与他人的互助合作等方面。道德品质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个体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

2、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道德品质

父母在孩子社交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为父母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观点,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参与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加入学校或社区的俱乐部、团队等组织,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并锻炼沟通技巧。

再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性是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更后,塑造孩子的价值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如诚实、公正、勇气等。同时,鼓励孩子阅读正面积极的文学作品、关注有意义的新闻事件,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价值观体系。

社交技能和道德品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父母应该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培养,通过积极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成为具有积极心理学特质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2、详述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情心和责任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合作精神、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积极的品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情心和责任感。

2、详述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情心和责任感。

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同情心和责任感,父母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注重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鼓励合作、宽容和互助的环境。以下是具体的措施: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和决策,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例如,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清洁、做饭和照顾弟弟妹妹等家务活动,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在为家庭做出贡献。此外,在家庭决策方面,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鼓励他们为家庭事务出谋划策。

其次,建立良好的社交氛围。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玩耍、玩具和合作完成任务。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表达感谢和宽容待人等良好品质。同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冲突和问题,如协商解决分歧、合作分工等。

再者,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当孩子在拼装玩具时遇到困难,父母可以引导他们耐心地观察图纸、查找说明,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此外,父母也可以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任务,并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尝试新事物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例如,可以带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或慈善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助人精神。同时,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如学习新技能、挑战自我等,让他们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勇敢地承担责任并克服困难。

更后,适当表扬和奖励孩子的努力和成果。当孩子在合作、助人或完成任务方面取得进步时,父母应该给予肯定和奖励。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还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是被认可的。当然,表扬和奖励也要适度适量,以避免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在进入案例分析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下积极品格是什么。积极品格是指个体在积极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如勇气、感恩、乐观、诚实等。这些品格有助于个体在各种情况下保持乐观、自信和坚定,同时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培养孩子的积极品格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塑造孩子的积极品格。

3.1赏识孩子的优点

小华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他很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同班同学。他的父母发现他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但是缺乏信心。为了培养小华的积极品格,父母经常赏识他的优点,并在他取得好成绩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此外,父母还帮助他制定了学习计划,鼓励他主动学习和尝试新事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小华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乐观。

这个案例表明,赏识孩子的优点是培养孩子积极品格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在他们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丽是一位腼腆的小女孩,她害怕在人前讲话。她的父母知道后,鼓励她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尽管小丽感到非常紧张,但是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她还是勇敢地参加了比赛。经过多次练习和准备,小丽更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这次经历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结交新朋友。

这个案例表明,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积极品格。当孩子遇到挑战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这将有助于孩子形成自信和勇敢的态度,勇于迎接未来的挑战。

3.3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强是一位初中生,他总是很自私,不愿意与别人自己的东西。他的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给小强讲述了关于、助人、感恩等积极品质的故事和例子,鼓励他与同学和朋友自己的玩具和食物。此外,他们还教育小强要尊重和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小强逐渐明白了这些积极品质的重要性,并开始表现出、助人、感恩等行为。他在学校里也开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尊重,这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这个案例表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培养积极品格的重要内容之一。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情绪管理,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行动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绪管理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都至关重要。

在现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和挑战,情绪管理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压力,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当孩子学会识别、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同伴、老师和父母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适应力。

2、举例说明情绪管理的作用

情绪管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比如,很多成功人士在面对挫折时,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挫折转化为动力,从而不断创造佳绩。

同样,在团队合作中,情绪管理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个团队成员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个人情绪的波动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合作,那么这个团队的整体效能将会大大提升。

3、提供积极心态的建议

要想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格,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这可以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适应力,帮助他们学会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乐观和自信。

其次,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情绪管理技巧,例如通过解决问题、参与体育活动或学习新的技能等方式。

更后,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2、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情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绪的理解和表达至关重要。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将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方法。

首先,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积极的榜样。在家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当父母面对情绪问题时,可以坦诚地与孩子自己的感受,让他们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并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次,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鼓励他们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伤心的事情时,可以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感到很难过”或“我感到生气了”。同时,教会他们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哭泣、笑声、谈话等。另外,父母也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通过让孩子尝试某些新事物或活动,或者与他们一起做游戏等,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更后,父母可以通过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与孩子的交流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重视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父母可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3、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如认知重构、放松技巧等。

认知重构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它要求人们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具体来说,认知重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及其原因。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情绪调节的切入点。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帮助孩子理解困难是暂时的,有很多方法可以克服。

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评估。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采取适当的调节策略。例如,当孩子感到害怕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评估自己的恐惧程度,并思考减轻恐惧的方法。

更后,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并学习如何控制情绪。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帮助和支持。例如,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朋友或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除了认知重构,放松技巧也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通过呼吸练习、身体感知、按摩等方式,人们可以逐渐放松紧张的情绪,达到平静的状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放松技巧:

首先,呼吸练习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例如,当孩子感到害怕或生气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其次,身体感知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身体。例如,当孩子感到紧张时,可以引导孩子感受自己的身体,从正规开始,逐渐向下放松各个部位,直到达到脚趾。

更后,按摩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例如,当孩子感到疲劳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按摩或接受家人或朋友的按摩。

此外,情绪解决策略、积极思维方式、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等也是非常有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这些技巧的掌握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引导和启发孩子,帮助孩子逐渐掌握这些技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积极有效地管理情绪,是许多父母关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如何应用情绪管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情绪管理技巧。情绪管理技巧是一种帮助个体理解和调节自己及他人情绪的技能。它包括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社会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巧。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运用情绪管理技巧来帮助孩子。首先,要识别出孩子的情绪状态,理解他的感受,并让他知道你支持他。接下来,要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告诉他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过于担心。同时,可以教他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寻找成人或朋友倾诉等。

再者,要帮助孩子改变认知。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找出矛盾中自己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结交更多朋友,以培养他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首先安慰孩子,并表达理解和鼓励。然后,可以引导孩子运用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来缓解情绪。同时,鼓励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积极的事情上,如参加体育活动、阅读等,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管理技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技巧来帮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父母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情绪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孩子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后,自主学习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意识。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通过自主学习,孩子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是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父母应该赞扬和鼓励孩子们的努力和成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赞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其次,父母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激发孩子们的内在动机的同时,父母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孩子们积极地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以及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律和社交能力等积极品质。这些品质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父母还需要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运用有效的笔记技巧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笔记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可以让他们更加专注、愉悦地参与学习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他们往往面临着学习效率低下、时间管理不当等问题。因此,向孩子介绍积极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时间管理是孩子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孩子合理规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将每天的学习任务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并设定明确的时间段来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其次,记忆策略也是孩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家指出,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建立学习笔记或卡片的方式,帮助孩子将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后续的复习和巩固。此外,还有一些记忆策略,如分段学习法、联想记忆法等,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

为了使这些学习策略和技巧真正发挥作用,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进行实践。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鼓励他们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使用记忆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制作卡片、写笔记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读书、参加户外活动等。

品格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具备良好品格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成年人。因此,培养孩子的品格是每个父母的重要任务。

在积极心理学中,自我肯定和自信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肯定自己、树立自信,从而培养出坚毅、自律等良好品格。

以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为例,他发现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很吃力,产生了自卑情绪。家长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肯定技巧,帮助他看到自己的优势,如擅长数学、音乐等,并鼓励他在这些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家长要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让他明白不必过于追求完美,而是要享受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培养出自我肯定和自信的品格,从而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情绪管理和建立良好习惯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品格的发展。

让我们以一个初中生为例。这个孩子很容易发脾气,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绪失控。家长可以运用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冷静下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教他通过深呼吸、数数或者寻找成年人寻求帮助来控制情绪。同时,家长要鼓励他多参与有益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等,帮助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这样,孩子不仅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逐渐培养出自律、专注等良好品格。

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合作、创新等良好品格。

以一个高中生为例,他总是因为不善言辞而无法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可以运用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技巧,帮助他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妥善解决问题。例如,可以教他主动向同学打招呼、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以及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给予回应等。同时,家长要鼓励他多参加团队活动或者义工活动,让他在实践中学会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不仅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逐渐培养出友善、合群等良好品格。

实际应用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上述技巧。父母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品格培养,给予关爱和支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父母要学会识别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并支持他们在这些方面发展。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其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技能。这包括教会他们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这些技能对于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都非常重要。

更后,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作者认为,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来源。因此,父母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

以上关于“调节亲子关系的建议”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调节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谐”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